從前的日色很慢,車、馬、郵件都慢,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小鎮百姓的瑣碎生活都被擠進了鬧哄哄的街巷,布店、糧油店、雜貨鋪、麪館、理髮店……隨着時代的變遷,街邊的牆面斑駁成了“水墨畫”,小小的手藝活傳承了一代又一代,隱秘在角落的味道也越飄越遠。
在迎來送往中,街成了老街,幾百米的長度,濃縮了最本真的煙火味,定格了“速食生活”下的慢鏡頭,也容下了我們生活的滋味。
深秋時節,絲絲涼意喚醒慵懶的早晨,載着毛衣的電動三輪車來來往往,桐鄉濮院這座毛衫之都正在快速甦醒。而在詠梅西路的知味鮮油墩店內,還延續着幾十年來的慢節奏,張俞炯正和妻子不忙不亂地準備着當天的食材。每天10點開張,已是食客與店家間的默契。從張建偉到張俞炯,從永樂路到詠梅西路,一個小小的油墩在父子倆手中一傳便是40多年。表皮酥脆,內裏軟糯,擁裹着湯汁的餡料鮮美,吃前稍稍捏癟,一嘴下去,多重口感完美呈現,越嚼越有味。
張建偉把小小的“外來美食”油墩做成了自家招牌。如今,這份美味交到了兒子兒媳手上。“要把油墩做好,糯米的性子要摸熟,不同品種糯米的吃水量不同,隨着氣温變化,浸泡時間也要調整。粉好不好,直接影響口感。”製作油墩,沒有一成不變的比例,只有應時而變的技藝,張俞炯自接手之日起便謹遵父親的教導,“餡料必須新鮮,不額外添加一粒鹽,靠着榨菜提起整個油墩的鮮味。”
外不能焦、內不能生、餡要有汁……再精確的食材比例,沒有一手老道的炸制技術也是枉然。八年前,學習炸油墩時,那口父親專門找鐵匠打製的大鐵鍋也給張俞炯帶來了不小的難題,為了讓食客少些等待,一次得炸40顆左右,張俞炯常常顧此失彼,結果滿鍋“爆炸”,濺得油花直往胳膊上跑。張俞炯坦言學這門手藝真是下了大功夫。
如今,信息化時代也給張俞炯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收穫,每週二早上,他都要把新鮮炸制的400多個油墩發往嘉興。這一顆非本土的“外來美食”能紮根濮院40多年,並越走越遠,讓張俞炯繁忙之餘滿是欣慰。
手藝人,守藝人,守得更多的是“牽腸掛肚” 的回憶和情懷。
小小的麪糰在一收一捏間,裹入餡料,撒上點睛之筆的白糖,壓成餅坯,撒上芝麻,置入燒桶,不出幾分鐘,餅裏梅菜乾的香氣便從爐子裏竄了出來。在桐鄉市崇福鎮崇德東路上的顯東燒餅是不少人的心頭好,更有人大老遠趕來只為這一口香脆。
經高温烤制的餅體,融麥香、肉香、葱香、菜乾香、芝麻香、糖油香於一體。趁熱啖一口,表皮酥脆,餡料的鮮香充斥口腔,令人回味無窮。“葱油還是梅乾菜?要不要加糖?要不要加油條?”來一個客户就得問一遍,做幾個燒餅就得問幾遍,“每一燒餅都是私人定製。”徐顯東笑着説。
方方正正的燒餅切刀已磨成了“匕首”,結實的燒餅桶已烤壞了一個,時間留下的痕跡無不訴説着徐顯東做燒餅的漫漫歲月。徐顯東指了指不遠處,“那邊,我們擺攤都擺了10年,那時候孩子們一放學就準時報到,排隊排老長了。”如今,他們搬進這家店鋪也有22年了,他們看着當初那些圍在燒餅攤前的孩子慢慢長大,又看着他們帶着自家小孩等在燒餅爐前,或許在他心中除了歲月的蹉跎,更多的是被認可的滿足感和幸福感。
“我們那時候創業,也不需要啥本錢。”32年前,從父親手中習得手藝的徐顯東從縉雲來到崇福,支起了燒餅攤。如今,他做的燒餅做出了口碑更做響了品牌。“光是一毛二一個的燒餅袋子一年就得花去1萬多元。”從徐顯東的寥寥幾句話中,就能感受到他生意的紅火。
如今在燒餅店內,家電公司贊助的燒餅紙袋悄然加入,房產廣告等也被擺放在顯眼處,顯東燒餅這一池流量吸引來的不僅是食客,更有越來越多的商家。
能把燒餅做到冠名,能把燒餅店做成“廣告位”的顯東燒餅,為何俘獲這麼多的食客,有何過人之處?看似簡簡單單的燒餅,爐温、揉麪、摘面、食材配比……每一個細節都會極大影響味道。“燒餅好不好吃,得看面發得好不好。”何止麪糰,面對滾燙的爐膛,迅速利落地貼上餅坯,恰到好處地取出燒餅,何嘗不是一項技藝,應本地口感而調整面餡比例,豐富甜口,更是經久不衰的秘方。把簡單的事情做到極致便是手藝!
説起老太婆燒雞,這是不少三代崇福人共同的味道。
1985年,單美英將第一鍋燒雞擺在春風橋的攤位前,一下子打響了招牌,如今擁有3家門店仍應接不暇。新鮮的整雞在油中炸至金黃,再放到秘製滷湯中滷至入味,皮薄肉香,一口咬下去全是滿足感。小小的店內,幾十種滷味整齊排布,一呼一吸間,特有的滷香迴盪在鼻腔與口腔之間,令人食慾大開。“我們當天賣的燒雞在早上4點都還是活的。”單美英的兒子説,新鮮,是他們最大的秘方。
不遠處的芝村老街上,有一家口耳相傳的“和尚麪館”,沒有店招,卻常常等碗麪得花上近1個小時。麪店開在向臨街農户租的住房內,門上“歡迎光臨”四字依稀可辨。沒有菜單,老食客都會徑直走進後廚,“紅燒大排面”“鹹菜汪丁面”,喊一聲而後轉身出來,取下一隻藍花碗,倒一盞茶,坐等美味。紅燒大排面中,敲打至鬆軟的豬排分量十足,一口咬下,肉香四溢,沒有一絲髮柴發硬,彷彿每一絲肉質纖維都與湯汁完美相擁,搭配糖心荷包蛋和豬油香氣,説不出的鮮美在舌尖綻放。“汪丁面”中,三隻野生汪刺配以河蝦、秘製鹹菜,再添上幾顆毛豆,魚湯作基,魚肉作輔,吃完後忍不住在湯底一撩再撩,直至將僅剩的鹹菜與湯一同喝下,“鮮”!
老街獨有的腔調彷彿是一份份專屬回憶。在這裏,爺爺的一盞熱茶、攤邊的一個燒餅、阿叔的一碗熱湯麪都能讓你尋回記憶中的味道。當味蕾被激活,老街這張褪色的老相片開始被賦予新的生機。
但聞生活氣息,且來老街走一走。
(藍媒聯盟·桐鄉市傳媒中心記者沈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