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衣怒馬馳騁雪原,笑傲江湖變身俠客,千年銀杏谷中隨曲舞劍,各地文旅局長為推介家鄉能有多拼 ?我們又該如何看待各地文旅局長拍攝短視頻火爆“出圈”?更重要的是,對於哪些地處偏遠,小而美的冷僻旅遊地,如何能更好的吸引遊客,推進文旅產業的發展?《新聞1+1》邀請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共同關注:文旅局長“出圈”,文旅產業如何“出彩”?
如何看待多地文旅局長花式“出圈”?地方旅遊發展的“流量密碼”是什麼?
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 戴斌:互聯網時代,很多遊客接觸旅遊目的地、瞭解當地信息都是通過視頻,特別是短視頻的方式。從這個意義上講,各地文旅局局長通過自己出鏡的方式,拍攝短視頻宣傳家鄉應該給予肯定。同時我們也注意到,一個地方旅遊目的地的打造,包括形象的培育,也有它特定的規律,遊客是否選擇一個地方作為旅遊目的地,取決於它是不是有知名度,更取決於這個地方有沒有生活品質,能不能方便到達。我經常説一句話:旅遊需要網紅,但網紅不是旅遊的全部。另外各地方的旅遊局也有相關法定職責,比如説涉及地方旅遊目的地形象的培育、維護、宣傳和推廣,涉及地方旅遊資源的開發和產業規劃的實施,涉及地方交通可及性的完善和公共服務的完善,還涉及一個地方市場主體投資機構的培育和產業生態的發育。所以整個旅遊經濟的運行,特別是旅遊目的地的打造是一個完整的系統。一方面,這些文旅局局長為家鄉代言打Call的方式值得鼓勵,另一方面,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們要更加關注一個地方旅遊業發展真正的“流量密碼”是什麼。
推進文旅產業發展,還能怎麼做?
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 戴斌:大家想推動地方旅遊產業發展的決心和目標是一致的,在同一個目標的驅動下,各個地方文旅局局長也許覺得通過一些拍攝短視頻的方式,可以快速打開一個地方的知名度,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大家有這個積極性,有這個動力。另外一個地方旅遊目的地,它的宣傳推廣也可以通過事件營銷,比如2009年澳大利亞為宣傳大堡礁,高薪招聘島嶼看護員。也有的地方可以藉助電影、電視劇。總之,一個地方旅遊目的地的打造是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來進行。另外,還要注意一個問題,那就是地方旅遊目的地的培育和打造,宣傳推廣的對象是誰?我們對各地方通過短視頻,特別是文旅局局長親自出鏡拍短視頻的這樣一股熱潮,要給予肯定,這些文旅局局長在推動家鄉發展的同時,也還要更加關注一個地方旅遊目的地中長期發展的科學規律,要用多元化的方式讓遊客感興趣、願意來、留得下、多消費。
從線上到線下,如何讓“網紅局長效應”更好的持續?
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 戴斌:過去三年期間,我們看到有很多新的消費需求,消費業態起來了。比如説疫情之前遊客普遍的節假日出遊半徑將近300公里,疫情期間快速收縮到100公里左右。這種情況下,城市周邊的露營、民宿、鄉村旅遊都成為重要的旅遊場景、旅遊空間和旅遊新業態。隨着疫情逐漸過去,我想這種需求仍然不會消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願意欣賞身邊的美麗風景,體驗日常的美好生活。所以説到地方旅遊的發展,我想再説一句,那就是宣傳推廣也好,拋磚引玉也好,一定要把產品的培育和打造,放在一個重要位置上。比如我現在在杭州,我看到杭州就加大了“城市書房”的建設,這就是一個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得非常典型的新空間。它首先是服務於本地市民,可以免費使用書房,另外我們外來的遊客到了當地走累了,或者是逛景、購物休閒時,我同樣可以去圖書館,和當地市民一樣享受安逸的空間。當然,如果我們周邊還有更好的商業配套設施,也可以更好地帶動本地消費。所以我希望我們在衷心祝福各地文旅局局長,通過短視頻平台宣傳城市,取得成效的同時,也衷心希望各地也能夠讓產品、項目和場景與宣傳形象相一致。當然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正因為其難,我們才需要行穩致遠。
如何理解旅遊市場發展的熱頻詞“文旅融合”?又該怎樣融合?
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 戴斌:黨的二十大提出,我們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事實上,“以旅彰文、以文塑旅”一直都是我們旅遊工作的一個總體方針。如何讓兩者深度融合?我們就要看當地的文化是什麼?優勢是什麼?我們既要挖掘、傳承、弘揚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還要充分宣傳推廣承載民族復興、人民幸福、中國夢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些文化在為本地市民共享的同時,還要能夠推廣到遊客那裏,讓我們的遊客到達旅遊目的地以後,和當地市民一道享受文化的美好和魅力。對於很多小眾旅遊目的地來説,我們注意到在疫情期間,出現了“反向旅遊”的現象,就是很多人不愛去熱門景點湊熱鬧,在時間有限、消費預算也有限的情況下,可能就會去性價比比較高的一些城市。比如説在過去三年期間,鶴崗、延吉、雞西這些東北的城市,和一些過去我們沒有想到的一些三、四線城市,突然成了旅遊熱點。沒有知名度的情況下,靠的是什麼?靠的是較高的性價比,當地淳樸的風俗民情,方便的交通可到達性。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一定要把旅遊目的地打造作為一個系統來對待,穩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