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靜氣,才是人生的頂級境界
01
智者處變不驚,愚者心浮氣躁。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以不變應萬變,一切都在股掌之中。
其實,心有靜氣,才是人生的頂級境界。能夠悟透的人,定是有很大的修為。
02
心有靜氣,定有智慧。
世上的一切,都是運動的,如果你能順勢而為,那麼你再高的智慧,也會落伍;再好的技藝,也會被淘汰。
曾經在農村,瓦匠紅極一時,但是現在來看,農村的房子多半是水泥屋頂,瓦片很少,瓦匠也要失業。
《莊子知北遊》裏,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大司馬家裏,來了一個鍛打帶鈎的工匠,八十多歲了,但是技藝超羣,他做的鈎子,分毫不差。
大司馬問:“你有什麼訣竅嗎?”
工匠回答:“我二十多歲開始學習鍛打帶鈎。從那時開始,我就立下了一個規矩——凡是不帶鈎的東西,都不去關心。心無旁騖去做一件事,並且能夠長期堅持,這樣的話,萬物都會幫我啊。”
大司馬請來的工匠,一輩子都在研究和“鈎”有關的東西,因此他八十多歲了,還是人們心中的“能工巧匠”,這樣的話,智慧從不落伍。
春秋時期,魯國思想家顏回説過這樣一句話:“靜坐而忘掉一切,毀廢形體,泯滅見聞,拋棄形智,與大道渾然一體,這就叫‘坐忘’。”
一個人不再單純用身體、眼睛、耳朵去感悟自然,而是把生命和自然融為一體,就能達到“忘我”的境界。
忘掉自己的存在,用心去體會一切,那麼對一切的判斷,都不會有偏差,也不會是呆板的常理。
能夠學有所成的人,從來不是固執己見的,而是把自己融入到社會和自然,和時代同步發展。心是安靜的,卻從未遊離在現實社會之外。
03
心有靜氣,定有福氣。
有一位高僧,在雲遊的時候,遇到一位落魄的男人。男人很多日沒有吃喝了,高僧把自己的齋飯分給他。
男人説:“師傅,你在那座仙廟,留下名字,日後我發達了,好去感激你。”
高僧笑而不語,默默離去。
同行的弟子問:“師傅,為何不答?”
高僧説:“竹影掃階塵不動,月輪穿沼水無痕。”
竹子被風吹動,影子從台階上經過,但是塵土沒有動;月亮的倒影,從水池經過,但是沒有留下痕跡。這一切,都是自然現象,也是高深莫測的道理。
一個真正善良的人,是不會在乎“功名”的,哪還會需要別人回報呢?
俗話説,做好事不留名。這就是真正的行善積德。
老子説:“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做人就像水一樣安靜,儘管去幫助別人,滋潤萬物,這樣的話,就是真正的“道”。
我們常説,心安是福。心安的根本,就是“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好事做多了,內心就沒有了任何愧疚感,也不怕任何的髒東西,這就是福氣。
04
心有靜氣,定有貴氣。
作家馬德説過:“無慾的生命是安靜的。我見過一匹馬在槽櫪之間的靜立,也見過一頭雄獅在草原上的靜卧,甚至是一隻鳥,從一根斜枝撲稜稜飛到另一根斜枝上,呈現出的,都是博大的安靜。”
世間所有的生命,都可以因為安靜而變得貴氣。
當一個人靜靜地看書的時候,窗外的風聲雨聲就和自己沒有關係了,他的生命就多了書卷氣,和那些低頭玩手機的人比較起來,就貴氣多了。
當鬧市中,出現一個衣着樸素的人,非常安靜地路過,會顯得格格不入,也會是貴氣的。就像萬花叢中一點綠一樣特別。
人這一生,既要動若脱兔,也要靜若處子。
每天,都給自己一些獨處的時間,或者一生都做一個獨來獨往的人,人的氣質就會慢慢浮現。
一個人可以活得逍遙自在,不是得到了多少財富,而是能夠擺脱慾望的困擾,知足常樂。
05
如何讓自己變得“靜氣”?
我們都以為,想要得到靜氣,是很難的事情。
有一次,我和一羣愛好攝影的人,走進了一座古村。當時,正是泡桐樹開花的季節。大家都聞到了花香,卻沒有看到樹。
在村裏轉悠了很久,也不見樹的影子。
一個老奶奶走過來,我們趕緊問:“奶奶,這花香是從哪裏來的啊?”
老奶奶笑着説:“我一直住在這裏,但是真的沒有聞到花香。”
一句話,讓人醍醐灌頂——當一個人身在花海里,卻忘記了花開花謝,也不被花香乾擾的時候,心境就悠然自得了。
能夠活得靜氣的人,往往都是“物我兩忘、四大皆空”的。
第一,堅持自愈。
同治元年,曾國藩寫信給湘軍名將李續宜:“氣欲其定,神欲其定,何欲其定,必先心欲其定。而人力可以自為主持者,約有二端:一曰以志帥氣;一曰以靜制動。”
意思是説,一個人想要活得安寧,就要心定神寧。身體出了問題,也是可以自愈的。一是活得有志氣,二是學會以靜制動。
延伸的意思是説,修煉“靜氣”,只能靠自己,你的自愈力越強,修煉的效果越好。
第二,堅持修心。
心無旁騖去做一件事,不管是否成功,也會一直成長;用心去幫助別人,不圖回報,就是最大的幸福;能夠鬧中取靜,人的內心就是豐富和安靜的。
正如莊子所言:“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物我一體,看似隨波逐流,實是順時而動。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