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
長治9月23日電 題:一個小山村的嬗變:農旅融合打造家門口的“詩和遠方”
作者 吳瓊
沿着蜿蜒曲折的橋返線,順着乾淨整潔的通村路,進入雲巖山腳下的張家河村,道路兩旁、空地上栽滿花草樹木,庭院錯落有致,遊客漫步鄉間小道,觀古樹、品詩詞、賞農耕文化園,駐足拍照,怡然自得。
張家河村位於山西省長治市潞城區潞華街道西北部,主要種植大葱、玉米、穀子等農作物。從偏居一隅的小山村,到激活生態資源,發展特色產業,打造現實版“桃花源”,張家河村走出一條農旅融合的綠色發展之路。
大葱產業鋪就致富路
“我們村以前是一個偏遠山村,地下無資源,地上無工廠、無水源,家家户户種地為生,村集體基本沒有收入。”張家河村黨支部書記曹雲喜告訴記者,2018年開始,該村將土地全部流轉,培育和發展大葱等特色農業,當年村集體收入達到6萬元,2021年增長至28萬元。
張家河村大葱產業園內,一壟壟大葱長勢喜人,60歲的村民任愛良在大棚裏忙碌,栽種、病蟲害防治、除草打藥,每月能收入4000元左右。“大葱產業發展起來後,除了土地流轉費一畝一年600元,還帶動周邊村民100餘人就業,工作一天能掙80元。”曹雲喜説。
據瞭解,張家河村大葱產業園區以打造集育苗、種植、加工、倉儲、銷售為一體的現代化農業示範園為目標,採用農業標準化生產,推進統一品種、統一施肥、統一銷售,現已建成大葱育苗大棚14個,育苗200餘畝,核心區域大葱種植面積500餘畝,帶動周邊村1萬餘畝有機大葱種植產業發展。
環境整治繪就新畫卷
拓寬進村路、安裝太陽能路燈,利用主街道牆體開闢詩詞文化牆……口袋鼓了,居住環境也靚起來。
近年來,張家河村整合各類資金,改善和提升村莊人居環境,完成道路硬化、村莊街巷亮化、牆體靚化、安全飲用水、衞生改廁、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小鄉村實現美麗蜕變。
曹雲喜介紹,以前,街道比較雜亂,村民在外面搭棚養豬養鴨,現在規範養殖區,道路乾淨整潔;進村2.5米的道路拓寬到6米,水泥路全鋪成柏油路;配套垃圾分類設備,組建環衞公益崗,建立“住户門前三包”,環衞公益崗包乾公共場所衞生清潔、垃圾清運的街道衞生常態化保潔機制。
文化為鄉村振興注“魂”
依託獨特的自然優勢和人文底藴,張家河村打造文化品牌,通過深度挖掘和弘揚鄉土文化資源,促進文旅融合,助力鄉村振興。
目前,該村已舉辦四屆詩詞文化節,盧山書院、上黨詩社等廣大詩詞愛好者在此創作、誦讀,領略雲巖風光,以不同的視角感受鄉村文化和發展變遷。同時舉辦文藝演出、祈福大典、農產品交易等系列活動,打造“醉美張家河”的文化名片。
如今的張家河村,“硬件”和“軟件”同步提升,逐步實現產業、文旅的串聯、互動融合,一個有詩意的張家河迎面走來,煥發活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