斥資125億,耗時7年,這座搬到美國的清代古宅,令人汗顏

斥資125億,耗時7年,這座搬到美國的清代古宅,令人汗顏

△蔭餘堂的坡屋頂與馬頭牆

在遙遠的美國波士頓東北邊,有座名叫賽勒姆的小鎮,那裏完整地保存着一座中國清代的徽派建築,這座古宅叫“蔭餘堂”,它是全世界第一個、也是唯一建置在海外的徽州古建築。

斥資125億,耗時7年,這座搬到美國的清代古宅,令人汗顏

△蔭餘堂

蔭餘堂曾是徽州黃氏一族的祖業,建於清朝康熙年間,是一棟擁有200年曆史的木結構古建築。蔭餘堂佔地400餘平方米,是一棟二層四水歸堂式的天井院落,內有16間卧室、中堂、貯藏室、魚池、馬頭牆,富有典型徽州民宅建築特色。

斥資125億,耗時7年,這座搬到美國的清代古宅,令人汗顏

△蔭餘堂內景

黃家人在這裏聚居了約200年,這座老宅目睹了整整八代人的生老病死,也見證了中華民族動盪的歷史。1982年,最後一代遷出。老宅院從此不再有人居住,年久失修。黃家人最後用投票的方式決定是否賣掉這座房子,而這正是鄉下老屋普遍的命運。

斥資125億,耗時7年,這座搬到美國的清代古宅,令人汗顏

△南希

1993年,一個名叫南希的美國女孩的到來,改變了這座古宅的命運。南希是個中國迷,曾在北京中央美院學習中國藝術史,也是美國賽勒姆迪美博物館的中國館負責人。早在1980年她就到過中國,能夠講一口流利的漢語,也是最早訪問徽州地區的西方人之一。

斥資125億,耗時7年,這座搬到美國的清代古宅,令人汗顏

△蔭餘堂的堂屋

她第一次看到中國的徽派建築,就被粉牆黛瓦的古村落深深打動。甚至在臨行之前,她竟萌生了帶一座古宅回美國的想法。

斥資125億,耗時7年,這座搬到美國的清代古宅,令人汗顏

△青石板鋪成的庭院

從1993年開始,南希在1000多座不受保護的老房子中,選出這一座極具徽州古建築特色的建築,作為中美文化交流的一個項目。耗時7年,斥資1.25億美元,保存下這座有200年曆史的中國徽派建築。

斥資125億,耗時7年,這座搬到美國的清代古宅,令人汗顏

△蔭餘堂影視資料1997年起開始解體調查。蔭餘堂被拆之前的1997年盛夏,蔭餘堂第35代傳人向祖屋作了最後一次告別。自此這一座歷經百年風雨的建築,不再為黃家所有,而成為美國人的博物館的一部分!

斥資125億,耗時7年,這座搬到美國的清代古宅,令人汗顏

△蔭餘堂

異地重建式的拆除比蓋新房子難多了,拆除工作整整持續了兩個多月,在完成了解體調查之後,工程師開始繪圖、拍照,工匠們則給各個部件做上了記號。這其中不僅包括700個木件、9000多塊磚瓦、500件石雕,還包括了當時屋內擺放的傢俱、生活用品,甚至連同院牆、門口鋪設的麻石路板,動用了近四十個國際標準貨櫃。

斥資125億,耗時7年,這座搬到美國的清代古宅,令人汗顏

接收古宅後,開始策劃組裝和保修工作,並規定古宅的所有部件間不得用任何釘子,全要用積木等套件組裝起來,除了屋瓦之外,古宅一共有4000個構件,精密程度相當驚人。

斥資125億,耗時7年,這座搬到美國的清代古宅,令人汗顏

△蔭餘堂的天井

“幾層小閣傍山隈,六尺地重三尺開。遊客不知人逼仄,閒評都説好樓台。”

這是俞正燮《徽州竹枝詞》中的名句。詩中描繪了皖南山間村居,蔭餘堂是此建築風格的代表作。而現在我們去看,只能到美國了!

斥資125億,耗時7年,這座搬到美國的清代古宅,令人汗顏

△天井兩側的格柵木窗

在拆卸蔭餘堂的過程中,人們不僅發現了黃家主人上世紀20年代在上海經商時與家裏的通信,也找到屋主的日記、雜記等各種文物。工人還在地板夾縫,牆角等處發現清朝末年女人的髮簪和貼有清國郵票的信封,在當今的國際古董市場,這些文物都價值不菲。

斥資125億,耗時7年,這座搬到美國的清代古宅,令人汗顏

△重建蔭餘堂

但是和蔭餘堂的僥倖相比,其他上百座在城市的發展中蕩然無存的古建築的命運則悲慘許多。若建築有靈,它該做何感慨呢,當初同意搬走是認為它的文物價值小,而現在看來,福兮禍兮,難以言説。

斥資125億,耗時7年,這座搬到美國的清代古宅,令人汗顏

△蔭餘堂的搬遷,橫跨半個地球

1997年11月蔭餘堂拆散裝船,1998年的中國農曆新年,抵達美國賽勒姆鎮迪美美術館。到美國後,僅僅核對部件及卸貨又花去了三個月的時間。每一個環節都是無比繁重、瑣碎,考驗着工作人員的耐心與細心。隨後的5年籌備期間,中美兩國的文物專家和博物館特意從安徽聘請能工巧匠,對蔭餘堂各個部件進行測量、登記,將損壞腐爛的木質部件按原樣重新打造。

斥資125億,耗時7年,這座搬到美國的清代古宅,令人汗顏

△沈鵬題寫“蔭餘堂”匾額

復建時,美方建築師遇到了不少挑戰。比如宅院不符合現代建築安全規範,內部也沒有電源,屋頂瓷磚沒有上釉,難以適應新地區的嚴寒冬天。經過中美專業人員的合作,克服了種種挑戰,最後不僅按照原貌復原,同時讓這座老宅符合了現代的建築規範。

斥資125億,耗時7年,這座搬到美國的清代古宅,令人汗顏

△蔭餘堂內景

更難以想象的是,為了高度還原,博物館還將蔭餘堂修復成了80年代的風貌,購置了原陳設在該屋中的傢俱、擺設,徹底還原了屋主黃氏家族最後居住時模樣。

斥資125億,耗時7年,這座搬到美國的清代古宅,令人汗顏

△蔭餘堂外景整個團隊前後歷時7載,2003年6月,蔭餘堂才正式向公眾開放,第一天參觀的人數就突破一萬。

斥資125億,耗時7年,這座搬到美國的清代古宅,令人汗顏

△蔭餘堂主題網站

蔭餘堂連同擴建後的博物館一起正式對公眾開放,目前其主題網站已躋身美國十大網站之列。出於對民居的保護,每天限制參觀人數,參觀時間僅限半小時,且必須跟隨導覽按批進入,嚴禁拍攝……

斥資125億,耗時7年,這座搬到美國的清代古宅,令人汗顏

△老式鐘擺和向雷鋒學習的宣傳畫

當人們走進這座宅院時,彷彿真切地穿行在安徽的村落間。歲月的氣息和中國古典建築特有的美感,使每個人參觀者都忍不住驚歎。

斥資125億,耗時7年,這座搬到美國的清代古宅,令人汗顏

△雕刻精美的鏤空木窗

舊時上海的士林布染料和香煙的招貼畫,文化大革命中的毛主席語錄……每一樣東西都生動記錄着中國的歷史,記錄着百年間中國人日常生活的圖景。

斥資125億,耗時7年,這座搬到美國的清代古宅,令人汗顏

△歐式壁紙,中式傢俱

沉浸在這樣一座中國古典老宅裏,無論你來自哪個國家,都可以從一件最日常、最熟悉的物品作為起點,瞭解中國文化。

斥資125億,耗時7年,這座搬到美國的清代古宅,令人汗顏

△民國時期招貼畫和生活用品

何以屬於我們中國的古老建築,珍存了豐沛的民族歷史文化,卻無法留在我們自己的土地上,而被外國人以無比細緻和專業的精神保護得如此完整,令人倍感汗顏。

斥資125億,耗時7年,這座搬到美國的清代古宅,令人汗顏

△蔭餘堂的雕花門窗

如若當初南希未曾抵達中國,這座有着200年曆史的宅院,最終又會落得怎樣的命運呢?

斥資125億,耗時7年,這座搬到美國的清代古宅,令人汗顏

△重建的蔭餘堂

多年以後,黃家第36代子孫黃秋華應邀赴美參觀重建的蔭餘堂,適逢大提琴家馬友友在這裏舉辦音樂會,當黃秋華走進祖祖輩輩居住的老屋,被流水一般的琴聲包裹着,感覺穿越了時空的她,情不自禁流下了眼淚:“我們的房子,在我的記憶當中,已經被拆掉了,這時候突然出現在我面前,我覺得非常激動。”

文章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如果覺得文章不錯請您分享轉發給您的朋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54 字。

轉載請註明: 斥資125億,耗時7年,這座搬到美國的清代古宅,令人汗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