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故宮的養心殿總是潮濕陰冷?專家挖開地磚後,終於揭開答案
北京故宮是明清兩代皇帝生活的地方,是北京最著名的景點。每年的法定節假日都有許多遊客參觀故宮博物館,博物館內展品無數,其本身的建築風格就是一項最標誌的建築物。故宮又稱紫禁城,位於北京的中心,《後漢書》載“天有紫微宮,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宮,象而為之”,而古代皇帝自認為是上天的兒子,因此故宮就是皇權的代表物
故宮佔地面積有72萬平方米,房間有9000多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周禮·考工記》中所載:“左祖、右社、面朝、後市”,故宮依據這樣的佈局原理,南北取直,左右對稱,體現皇權的至上和尊貴。
在明朝時期,朱元璋到他的孫子統治時期都還沒有故宮,當時在北京的是燕王朱棣,所以當時北京是燕王朱棣的封地。發動靖難之役後,朱棣奪得皇權,將國號改為永樂,將北京定為國都。從此以後,將人口大量的遷移北京,開始讓北京繁榮起來。朱棣開始着手於故宮建設,故宮建設花費時間巨長,資金巨多。在故宮建設之前的準備工作就做了11年,後來又花費了3年時間將故宮大體建成。朱棣當時想要模仿南京皇宮的樣式建造北京故宮,在建成之後,直接將都城遷移北京。
由於故宮是木質結構,再加上北京天氣乾燥,很容易發生火災。即使是皇家居住的地方,也是經常發生火災。由於皇宮經常發生火災,且皇宮建設豪華,重建工作需要耗費多年,也要花費大量的資金。從明朝到清朝,發生火災數量不計,拿去重修皇宮的資金更是數不勝數。皇宮院牆高深,佈局巨大,很多人被困在裏面,卻是永遠不能再走出來了。很多人都在裏面遭慘死,也可能正因這些因素,皇宮裏奇異的事件經常發生,人們都對其惶恐不已,這也使得現在人對皇宮的神秘傳説好奇,想要一探究竟。
1925年,故宮博物館正式成立,很多遊客都前來參觀。當大家參觀養心殿的時候,都感覺到屋內陰冷潮濕,但養心殿作為皇帝居住的地方,應該是這皇宮中最豪華,安全性最高的地方,這讓大家不得不把奇異事件再次與它聯繫起來。為何故宮的養心殿總是潮濕陰冷?專家挖開地磚後,終於揭開答案。究竟是什麼原因呢,請聽筆者給你細細道來。
故宮的建築都是木質的,所以很容易腐朽,需要經常有人員進行維修檢查。於是專家決定在對養心殿進行維修的時候,檢查一下為什麼如此潮濕,這在北京的天氣中是不可能的。專家在養心殿檢查了很久都沒有發現真相,直到最後將注意力轉移到地下的石板上。專家為了一探究竟,決定挖開下面的石磚,結果被挖開後的景象嚇了一跳。
在挖開後發現下面全都是水管,原來養心殿會如此的潮濕陰冷,是因為下面的水管中的水不斷的蒸發。其實當時修建水管的目的,是調節室內的温度,讓皇帝有一個最舒適的環境。古代的木匠才想到這樣的辦法,在夏天的時候往水管裏放冷水,給室內降温。在冬天的時候給室內加熱水,給室內升温,讓屋子變暖和起來。但是這些水管歷史悠久,早已經不能再用,裏面剩餘的水分便會蒸發。時間過去這麼久了,沒想到地下的水管,也能成為靈異事件的元兇。
雖然事情已經過去很久,歷史也不可能倒流。但是在這件事情身上,讓我們感受到古代工匠的智慧。我國的工匠技術已經達到出神入化的程度了,中國工匠的精益求精、不為名利、腳踏實地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在當今如此浮誇的時代,有多少人能夠靜下心來做一件事情,只追求於事物本身,不顧其他因素。希望這份工匠精神能夠歷代相傳,發揚光大!
而作為中國年輕一輩的我們,更應該努力的學習好,我們擁有比先人更好的生活環境,更完善的教育系統,如果還不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那就太丟華夏諸位先輩的臉了。祖國的未來必將屬於年輕一輩,只有少年強,國家才會更強。
參考文獻
《後漢書》
《周禮·考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