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佩特拉,它的名聲似乎要低調一些,“遺址”位於現在約旦南部沙漠,整座城市幾乎全部在岩石上雕鑿而成。由於,岩石呈現出了特殊的猶如珊瑚寶石般的“紅色”,所以,它有了一個很好聽的名字——“玫瑰古城”。
公元前一世紀,是其鼎盛發展時期。到了七世紀,在阿拉伯軍隊踏上這片土地之時,這裏已經成了“廢墟”。
公元前六世紀,納巴泰人從阿拉伯半島遷到此處,建立了該城。在希臘文字中,“佩特拉”就是岩石的意思。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些巖壁上的建築,無一不呈現出了色彩分明的“絢爛”,尤其在陽光下,更是閃爍耀人。
不過,據一些史學家考證,這並不是它原本的面貌,早先就是“灰泥粉飾”。而這些“殘留”下來的納巴泰民族的墓地和寺廟,在時間的洗禮中,居然都染上了自己的色彩。在其全盛時期,這裏的人口數量高達3萬人,領土一度延伸到了紅海地區,就連原先的阿拉伯文字都被它的文化所替代。
在這裏,他們有自己的錢幣,建造了自己的圓形劇場,在古代的發達城市中,“佩特拉”更是佔據了一席之地。
要穿越一條長約1.5km狹長的峽谷通道方可抵達佩特拉,由於,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在長達五個多世紀的時間裏,除了貝督因人,幾乎沒有人知道它的存在。
到了公元一世紀,羅馬人佔領了它,成了羅馬帝國的一個省,現在,還可見古羅馬劇場的遺蹟。到了公元七世紀,伊斯蘭教再度崛起,佩特拉成了伊斯蘭帝國的一個小省。由於,貿易路線的改變,它的地位早已不如往昔,很快就被徹底拋棄了。
直到1812年,瑞士人貝克哈特發現了這些岩石上的建築物“遺址”,它的故事才被重新撿起。這座曾是絲綢之路第一站的城市是納巴泰人“鑿出來的”,更是打通了東西方的貿易往來之路。後來,貨物可以直接從紅海進出,使得它失去了自己的“優勢”被人廢棄了。
幾百年後再進入該區域,依舊可感受到當時的“繁華”,那些疲乏的商人們會選擇在此處休息,階梯劇場和公共浴室,無一不“揭示”那時商貿活動的“頻繁”。在巨大的岩石上,還可見一些古老東方的痕跡,騎着駱駝的商人,帶着中國絲綢和茶葉走向遠方......
雖然,入口是個狹窄的三峽之地,但環抱城市的卻是一大片肥沃的土地,非常適合遊牧民族的生活,源源不斷的噴泉更是解決了水源的問題。其被羅馬領佔領後,經濟再度繁榮。羅馬人帶來了他們先進的技術,改造灌溉設施,改造城建設施,修整商道。
只是,這個時候,海上貿易開始佔據了主要地位,港口城市逐漸瓜分了它的運輸份額。大馬士革和美索不達米亞有了連接的大路,無形之中使得它的貿易運輸被搶走了不少。到了公元三世紀,佩特拉的城市實力和財富都遠不如從前了。
後人感慨它的“消亡”,從其發展歷史來看,這應該是一個必然的過程。它本就是一個“人造”的城市,順應了當時商貿交流的大趨勢。但後來,越來越便捷的海上運輸,以及點對點的運輸,勢必會削弱它的優勢,最終,被人棄之而去也是理所當然。
即使如此,這座隱沒在峽谷中的城市,仍是給我們帶來了無比的震撼。
那些高達130英尺,寬100英尺的柱子,雕刻着巨大的塑像。就這樣,用天然的岩石材料完成了一座建築。只是,這些建築再如何氣勢磅礴,它也只是無聲的遺留物。在後人的眼中,更好奇的是,創造這些建築的納巴泰人。
究竟是用什麼樣的智慧,讓納巴泰人似乎在一夜間,“霸佔”了連接阿拉伯半島和地中海的“重要通道”?是什麼樣的智慧,讓他們建造起了這座“岩石之城”,並一度擴張了自己的勢力範圍,傳播了自己的文明?且為何又在羅馬人的統治下,失去了自己的“優勢”?
來得這麼突然,又走得如此匆忙,除了那些帶不走的建築,它的文明就如一陣風,早已消散在時間中。就算有很多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拼命挖掘它的故事,但沒有線索的文明,只會讓人“毫無頭緒”。
雖然,文明已逝去,但探索卻還在繼續。其實,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在世界的各個角落,都有一些消失的古城,一些逝去的文明。它們代表着一段時間豐富的歷史文化,代表着當時人的智慧,讓世人不得不感嘆古人的偉大,能夠建造如此浩大的工程。
當然,不管怎樣,不管消失的文明有多麼捉摸不透。相信,總有一天,世人會在某個隱秘的角落,發現它們的秘密,將它們重新呈現在世人的面前。
參考資料:
【《羅馬神話》、《世界文化遺產——佩特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