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帖是書法學習過程中
極為重要的方法
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康有為説:“學書必先摹仿,不得古人形質,無以得其性情也。”可見,不但普通人需要臨帖,就是歷代名家,也少不了效仿古人,練上幾筆。
今天,讓我們通過宋、元、明、清時期六位名家的墨寶,感受一下臨帖的獨特魅力!
原帖:王羲之《聖教序》
臨帖:元代趙孟頫
《聖教序》,唐太宗撰文,弘福寺僧人懷仁集王羲之字刻碑,也稱《大唐三藏聖教序》或《唐集右軍聖教序並記》《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完美再現了王羲之書法“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的藝術特徵,被書法界奉為圭臬。
王羲之《聖教序》(局部)
元代書法大家趙孟頫《臨聖教序》,書於皇慶二年(1313年)三月,趙氏時年六十歲,此帖精美流妍,遒勁瀟灑,被譽為“神品”。
趙孟頫《臨聖教序》
原帖:王羲之《蘭亭序》
臨帖:明代文徵明
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為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在紹興蘭渚山下以文會友時所作的詩序,也稱《蘭亭集序》《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此帖文采斐然,書法出神入化,自然天成、和諧暢達的晉人風致一覽無餘,被歷代書界奉為極品。
王羲之《蘭亭序》(局部)
“吳中四才子”之一、明代書法家文徵明,天賦不是最突出的,但後天用功最深,聲望極高。他先後至少四度臨寫《蘭亭序》,此作為89歲高齡時最後一次所書,法度嚴謹,意態生動,氣勢直逼書聖。
明代文徵明臨《蘭亭序》
原帖:王獻之《廿九日帖》
臨帖:明代祝允明
晉代書法家王獻之少負盛名,才華過人,“小聖”之稱。《廿九日帖》師古創新,不拘體式,楷、行、草共處一紙,自然和諧,充分展現了新創“破體書”(大令體)的書風。世傳“二王”真跡,當推此帖為冠。
王獻之《二十九日帖》
“吳中四才子”之一、明代書法家祝允明,號枝山,工於書法,名動海內。他以古自期,強調“沿晉遊唐,寧守勿失”,對原帖形貌、神采和章法把握精準,所臨最為得神。
左側為(明)祝允明臨王獻之《二十九日帖》
原帖:顏真卿《爭座位帖》
臨帖:宋代蘇軾
顏真卿《爭座位帖》,又稱《論座帖》《與郭僕射書》,與王羲之的《蘭亭序》並稱為“行書雙璧”,與《祭侄文稿》《祭伯文稿》合稱“顏書三稿”。此帖信筆疾書,豪宕盡興,姿態飛動,蒼勁古雅,受到歷代推崇,堪稱顏氏行草精品。
顏真卿《爭座位帖》
蘇軾是宋代書法尚意代表,擅長行書、楷書,取晉、唐、五代諸家之長,尤其受顏真卿書風影響最深。其書豐腴跌宕,精微沉着,氣勢奔放,後世學書,從蘇字中盡窺唐人奧秘。
宋代蘇軾臨顏真卿《爭座位帖》
原帖:褚遂良《雁塔聖教序》
臨帖:清代趙世駿
《雁塔聖教序》,也稱《慈恩寺聖教序》,唐代楷書大家褚遂良五十八歲時書,是書法史上著名碑刻作品。此碑瘦硬剛勁,空靈清挺,鉛華綽約,堪稱褚氏楷書代表作。
褚遂良《雁塔聖教序》(局部)
清代書法家趙世駿,楷書初學鍾、王,晚學褚遂良,幾可亂真。所臨《雁塔聖教序》,得褚書“變起伏於鋒杪”之妙,輕靈流美,儀態萬方。
趙世駿臨
原帖:米芾《蜀素帖》
臨帖:清代張照
“宋四家”之一、書法天才米芾,三十八歲時應好友林希之邀,結伴遊覽太湖近郊的苕溪,在蜀素上即興寫詩八首。此帖飛揚恣肆,神采生動,變化無窮,被後人譽為中華第一美帖,成就了米氏萬世不祧的書壇地位。
米芾《蜀素帖》
清代書法家張照,擅長行、楷,常為乾隆皇帝代筆,書法先後取法董其昌、顏真卿、米芾,所臨《蜀素帖》,天骨開張,氣魄渾厚,米書之雄,可窺一斑。
(清)張照臨米芾《蜀素帖》
HOTRECOMMEND
書/法/網/推/薦/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