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象徵團圓和美好的中華傳統節日,中秋節一直深受海內外華人的喜愛,諸如祭拜月亮、吃月餅這樣的節日習俗更是傳遍大江南北,經久不衰。考究中秋節的歷史,我們發現“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中,而中秋節要到唐朝初期才成為固定的節日,中秋節的興盛始於宋朝,到明清時期,已成為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那麼,作為古代社會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文人,他們是怎麼過中秋的呢?他們的中秋節有沒有什麼與眾不同的地方呢?
一、每個文人的心中都有一輪中秋節的月亮
中秋之夜,月球離地球最近,月亮看起來最大最亮,那些情感充沛、心思細膩的文人面對這樣的意象難免有所感觸,也就留下了眾多的文學作品。我們今天再讀這些文學作品,依然能夠感受到曾在這片土地上呼吸的那些靈魂,他們對美的感知,他們奇妙瑰麗的想象和他們當年的不二風采。
李白和月亮
如果盤點和月亮關係緊密的文人,那李白肯定位列其中。從“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的天真憧憬,到“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孤獨瀟灑,從“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遊子深情,到“明月出關山,蒼茫雲海間”的深遠遼闊,李白和月亮互相陪伴,也彼此成全。據《舊唐書·李白傳》記載,李白被賜金放還後浪跡江湖,曾經在月夜乘舟從採石到達金陵,他穿着精緻的宮錦袍,在船上四顧環笑,開懷暢飲,旁若無人。這可真是一代詩仙的風采,月亮也算是一個見證者吧。後來李白牽涉入“永王案”被流放夜郎,遇赦而還不久便去世了。在民間口耳相傳的故事裏,他醉酒捉月,溺水而死。你看,又是月亮。
中秋節的月亮,陪伴過很多寂寞的文人。避難蜀中的杜甫,在那一輪月亮裏寄託着家國之思,故園之望,那一定是極深沉的凝視。貶官江州的白居易,回想一年前還在曲江杏園的生活,無限感慨湧上心頭,只是“臨風一嘆”無人體會,唯有月亮年年相似。
蘇東坡
至於蘇東坡,他在貶官黃州期間寫出的四篇佳作:一首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兩篇月夜泛舟的前、後《赤壁賦》,一篇《記承天寺夜遊》,每一篇都和月亮有着一定的聯繫。用林語堂先生幽默的話來説,“單以能寫出這些絕世妙文,仇家因羨生妒,把他關入監獄也不無道理。”蘇東坡在中秋節晚上因思念弟弟而寫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更隨着《水調歌頭》詞作的廣泛流傳,成為了中秋文化最真摯的表達。
二、晚上跑去寺廟唱戲是唱哪出?
唱的是關於韓世忠金山及長江大戰的戲劇。唱戲的人,便是明代晚期著名的文人張岱。
韓世忠,南宋“中興四將”之一
這是崇禎二年(1629年)的中秋節後一天,張岱經由鎮江前往兗州。日晡時分(申時,下午三點到五點),到了北固山一帶,船停岸邊,只見得月光入水,江濤翻湧,如入仙境,張岱很高興。等到船過金山寺,已是二鼓時刻(二更,晚上九點到十一點),張岱趁興經龍王堂,走進了昏暗安靜的寺廟大殿。
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殘雪。張岱讓僕人把唱戲的戲具帶來,在大殿中盛張燈火,敲鑼鳴鼓,便已開唱。寺院中的僧人們都被吵醒了,紛紛起牀前來圍看,其中有一個老僧人,使勁用手背揉了揉自己的眼睛,目瞪口呆,也不知這一夥人是什麼來歷,又不敢去過問,只好滿臉驚訝的看着。
戲唱完的時候,天也快亮了,張岱便攜僕人收拾東西,坐船飄然離去。倒是寺廟中的僧人跟到了山下,久久目送,卻不知是人、是怪還是鬼來唱了這麼一出。
在我看來,這就是張岱,就是那個“少為紈絝子弟,極愛繁華”的富家公子,也是那個“年至五十,國破家亡”的隱居山野的晚明遺老,更是那個會大晚上跑去湖心亭看雪的痴痴相公。人生如夢,但有趣的靈魂不朽。
三、水中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
中秋節是團圓的節日,人們都希望和自己愛的人一起度過,清朝的沈復也不例外。他和妻子陳芸的愛情惹人豔羨,又讓人感慨,他們的故事流傳了幾百年,不斷地被人追憶着。
蘇州夜景
這一年中秋節,沈復患病初愈,他想到陳芸來家裏半年了還沒有去過滄浪亭,就囑咐看守的僕人不要放閒人進去,並於當天晚上和陳芸帶小妹、僕人前去賞月遊亭。亭子在土山之頂,一片葱鬱林木之間,站在亭子中極目遠眺,視野開闊,當時正是晚霞燦爛,炊煙四起的時間,所謂良辰美景不過如此。
他們在亭子中鋪毯環坐,喝茶聊天,不知不覺一輪明月飛上林梢,清風在懷,月色浩潔,凡塵俗事都覺釋然。陳芸説,“今天的遊玩好快樂啊,要是能駕一葉扁舟,往來於亭下,豈不是更快樂啊!”但沈復考慮到,之前七月十五鬼節月下暢飲的時候曾經受到水中怪事的驚嚇,就和陳芸互相扶着回家了。按照吳地的習俗,中秋節的晚上,婦女們會結伴遊玩,名為“走月亮”,但是滄浪亭幽雅清曠,反而沒有人來。
我想象着,沈復和陳芸兩人互相陪伴着,那個中秋節真的是“只你共我”,當然很難忘。
月下泛舟
文史君説:
在中國古代文人的身上,我們看到了對於美好的追逐,對於團圓的渴望,正是通過他們的一杆杆細筆,我們知道了很多年之前的有趣故事和節日習俗,我們遙遙感知到了古人的卓越風姿。“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讀古人的遺文,品時間的餘味,讓我們在不同的時空共度中秋佳節吧。
參考文獻:
1、高天星:《中秋節》,鄭州大學出版社,2016年
2、張岱著,徐思源注評:《陶庵夢憶 西湖夢尋》,南京鳳凰出版社,2016年
3、沈復著,張佳瑋譯:《浮生六記》,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年
4、林語堂著,張振玉譯:《蘇東坡傳》,湖南文藝出版社,2016年
5、劉昫等著:《舊唐書》,中華書局,2000年
(作者:浩然文史·河南師大春秋學社)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説明外都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