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1月9日電 (記者 應妮)由中國旅遊研究院發佈的《2021中國研學旅行發展報告》(簡稱《報告》)透露,近3年研學企業數量猛增,2021年達到了31699家。在中國,研學旅行是一個需求龐大的市場,但其壯大發展還需進一步的科學指導。
11月8日至9日,“走讀浙江”系列主題推廣活動啓動儀式暨中國研學旅行報告紹興發佈研討活動在浙江紹興和北京雙會場通過線上、線下結合方式同步舉行。活動現場發佈的《報告》為業內首發。
《報告》提到,相比於以5.5萬多個營地居世界營地數量之首的俄羅斯、研學旅行覆蓋率高達98%的日本,中國研學旅行的發展正處於“從自發走向自覺,從小眾走向大眾”的階段。2016年可視為一個分水嶺,中國教育部等11個部門在當年印發了《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由此“自上而下”的引導力量將研學旅行產業的發展帶入了快車道。近3年來,處於存續狀態的研學企業數量猛增,2021年達到了31699家。
僅從狹義的市場定義來看,中國在校中小學生規模近2億,考慮到中國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佔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比例已接近10%,無疑研學旅行是一個需求龐大的市場。
但是,研學旅行的壯大發展還需進一步的科學指導:如學校和家長最擔心的安全問題、制約需求釋放的“經費”及籌資機制,如何把研學旅行區別於其他旅行的“課程化”做好,怎麼解決人才短缺、基地(營地)供給不足等命題,都需要行業集智集力,將研學旅行納入一條科學規範的發展道路。
《報告》指出,安全是限制市場需求充分釋放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各方需要共同解決的重要議題。只有形成“政府—企業—學校—學生—家長”多主體共建的安全保障意識和規範,構建起“法規條例—標準體系—保險/預案/救援”等跨層級共治的安全保障制度與實施體系,才能為研學旅行築起堅固的安全防線。
經費來源則是制約研學旅行的另一個因素,目前中國研學旅行活動主要以家長付費為主要經費來源,在不同地區會有補貼或限價等財政政策,還有一些大型企業或景區也會以公益價格提供產品和服務。從全球實踐來看,未來中國還需探索建立政府、學校、社會、家庭共同承擔的多元化經費籌措機制。
《報告》依託中國旅遊研究院的旅遊經濟運行分析和預測數據,以及中國國內旅遊抽樣調查、各省份旅遊統計等資料,對國內研學旅行的客源市場、目的地特徵、旅遊者行為特徵、旅遊流動特徵等進行了研究,並對國內旅遊發展趨勢進行了預測,是一份對研學旅行的科學指導文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