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韻祖孫欽御筆,勒文左右沐羲和
文/姜苗林
駐足“觀瀾亭”前欣賞着“三股水”。昨天久違的雷聲和疾風驟雨使得泉水更加的歡快。看那“觀瀾亭”兩側的石碑,一塊書有“趵突泉”三字,為胡瓚宗題寫;另一塊書有“第一泉”,為王鍾霖題寫。兩塊石碑均為前朝的大學士所書。亭為泉增色,字為泉生輝。泉水、亭子與石碑早已成為趵突泉的名片。而書寫者也因泉青史留名了。
跟隨景區負責宣傳的幹部蘇健繞泉一週,穿過濼源堂,來到娥英祠前。只見庭院當中的南側一東一西也矗立着兩塊石碑。西側的那塊石碑沒有碑額,正面書有“激湍”二字,為康熙皇帝御筆;背面書有乾隆皇帝詩《再題趵突泉作》一首。此碑被譽為“雙御碑”。東面也矗立着一塊石碑,上面刻有乾隆皇帝詩一首:突兀泉聲湧淨波,東流遠近浴羲和。源清分派白雲潔,不慮浮沙污水渦。此碑也是名副其實的“御碑”。比起三股水旁邊的那兩通石碑來,這兩塊石碑卻少有人駐足觀賞,也少有人在碑前拍照留念。難道皇帝的御筆還比不上大學士的書法?
蘇健召集大家來到石碑前,介紹東邊這塊碑的來歷:“此碑所書乾隆皇帝詩,是在2018年故宮文物來濟南巡展時才發現的。為此,趵突泉景區特意請來濟寧嘉祥的工藝雕刻大師製作了這通石碑。石碑的選材為已經十分稀缺的“濟南青”花崗岩,碑座、碑額都經過了精心的設計和處理。你們看碑文新覆了一張宣紙,重新拓過,使得石碑字跡清晰。碑座碑額都經過了做舊處理,更具備了歷史滄桑感和人們的欣賞習慣。西邊那通石碑為祖孫兩位皇帝所書,是為雙御碑;東、西兩側的這兩塊石碑合在一起同樣也是雙御碑。兩塊御碑一陰一陽,一左一右,這種文化現象和景觀是非常罕見的。”
經蘇健這麼一説才發現,東面這塊石碑雖然經過了做舊處理,依然以一種嶄新的面貌呈現在眼前。這塊碑是今年六月一號才面世的,與西面的那塊碑一樣,製作了玻璃罩和通風設施。若不介紹,今日也許不曾留步,只是一位匆匆的過客而已。
原先計劃好的行程是,從趵突泉乘坐遊覽船,經環城公園到大明湖的歷下亭欣賞另一塊乾隆御碑。不湊巧的是,連日來預報有強對流天氣,護城河瀉水防洪,水位降低,遊船難以啓航。只好乘車來到大明湖南門。登上“浮家”號畫舫,駛向波光粼粼的湖面。清風徐來,綠水盪漾。環湖半周,登上歷下亭湖心島。
歷下亭中的御碑刻有乾隆皇帝的《暮春遊歷下亭》詩三首。雖然不如“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的詩句為世人所熟知,卻也因為墨跡出自於皇帝之手尤為珍貴。諾大的亭中除了廊柱上的對聯以外,唯此碑為尊。歷下亭儼然成為了一座御碑亭。而此碑的來歷也是有故事的。原碑於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破四舊、立四新”時損壞,二零二一年尋得原碑文拓片,重新雕刻立碑。這一跨越半個多世紀的毀碑、尋拓、立碑過程充滿曲折,最終得以與世人見面,殊為幸事。也使得歷下亭因為有了這塊御碑更加的充滿了魅力,此御碑也因為矗立在歷下亭中得以聲名遠播。
唯有歷下亭南邊的那株一百八十歲的壽柳見證了此亭此碑的風風雨雨。
趵突泉畔敕碑多,
映帶騰空逐逝波。
遺韻祖孫欽御筆,
勒文左右沐羲和。
蓮花垂柳輕風影,
畫舫蘭漿綠水歌。
歷下亭中尋趣事,
哪方墨拓不蹉跎?
6.14
壹點號 暢敍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