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飛一般自遊(ID:Ms-Flower-Flower),作者:葉克飛,編輯:二蛋,圖源:葉克飛攝
街頭偶遇翠亨村▲
黃昏時分,走在盧森堡的寂靜街道上,一排典型歐式建築中突然冒出一個與眾不同者——它的外立面仍是歐式,但卻採用了東南亞、廣東和福建等多雨地區常見的騎樓形態,支撐騎樓的立柱恰好豎在人行道中間。騎樓外牆上的鐵藝店招瞬間吸引了我的目光,因為上面是中文的“翠亨村”三個大字。
作為廣東中山人,見到“翠亨村”倍感親切,那是孫中山的故鄉。本以為是異國遇老鄉,但走入這家餐廳一問,店主卻並非華僑,也不知“翠亨村”為何意。
這個美麗的誤會並未影響我的興致。走出“翠亨村”,眼前街道蜿蜒,連續幾個街角都清靜無人,偶有車輛駛過。這一街區介於盧森堡新舊城區之間,民宅間夾雜商鋪,偶爾可在一個個窗子裏見到在廚房忙碌的主婦,或是在餐桌前圍坐的家人。至於商鋪,福利優越的盧森堡人自然恪守準時下班時間,早早關門送客。
沿着這片街區,我再次走到佩特羅斯大峽谷,沿着峽谷側的階梯走下去,兜兜轉轉步入一片居民區。房舍依坡而建,街上罕有人跡,“下班就回家”似乎也是大多數盧森堡人的選擇。也正因為這樣,這座城市有着幾乎聽不到聲音也見不到人的生活氣息,作為遊客的我雖然看不見摸不着,卻能用心感受。它沒有老城區的建築之美和喧囂,卻是這座城市帶給我最曼妙感受的地方。
街景▲
盧森堡市不僅美麗,還是歐洲法院、歐洲審計院和歐洲投資銀行的所在地,被稱為繼布魯塞爾和斯特拉斯堡之後的歐盟“第三首都”。以它為首都的盧森堡大公國,更是常年位居世界人均GDP排行榜首位。
小學時酷愛翻地理類書籍,背國名和首都名。遇見那幾個國名與首都名相同的國家,就會覺得很有意思,比如盧森堡大公國和盧森堡市。
這算是與盧森堡的“神交”,與它的初見則要延後二十多年。我首先進入的是新城區,歐洲城市所謂的新城區,只是相對老城區而言,其實也有過百年曆史,無非是比老城區新一些而已。滿街的歷史建築,多半帶着工業革命和新藝術運動時期的氣息。
新城區街景▲
從新城區前往老城區,步行十分鐘即可。東西走向、60米深、過百米寬的佩特羅斯大峽谷,正是盧森堡新舊城區的分隔。沿途會經過一些寫字樓街區,與這座城市的主流建築一樣,最多不過四五層。老建築與這幾十年來的新建築交錯,看樣子平平無奇。可若是瞭解盧森堡經濟,就會知道這當中藏着許多大企業的總部和分部。
被法國、德國和比利時包圍,國土面積僅2500平方公里(比北京市懷柔區大一點)、人口僅僅50多萬的盧森堡大公國,是全球最大的鋼鐵冶煉技術出口國,也是歐元區內最重要的私人銀行中心,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投資信託中心,還是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地面數字電視轉化的國家,掌控着擁有40顆衞星、覆蓋全球九成以上區域的世界最大衞星運營集團,它們就藏身於這一棟棟看似普通的建築中。
峽谷▲
商業當然不是盧森堡市的全部,行至佩特羅斯大峽谷,眼前是滿滿童話氣息。峽谷對面是綿延山坡,大片大片的樹林與草地之間,散落着一棟棟灰瓦斜頂的民宅,林蔭小道串連着草地與建築,孩子們在草地上嬉戲。雖然是一國首都,卻營造出鄉野風光的效果。
大峽谷景觀▲
我身後的憲法廣場則是盧森堡的政治中心,也是國家的歷史見證。廣場上飄揚着紅白藍橫向三色國旗,紅色象徵熱烈和勇敢,白色象徵純樸與和平,藍色代表光明和幸福。
憲法廣場上最搶眼的是1923年完工的英雄紀念碑,它本是為了紀念一戰中所陣亡的3000名盧森堡士兵所建,二戰被毀壞後重建,也因此兼具了紀念一戰與二戰的雙重意義。
紀念碑主體造型樸實,為花崗岩砌成的方尖碑。基座上有一對男女的銅像,橫卧的女性血跡斑斑,男性則一臉傷感地倚牆而坐,據説是一位在一戰中犧牲的軍人在悼念自己死去的同胞。頂端的勝利女神銅像為金色,在陽光下十分耀眼。這座鍍金雕像命運坎坷,二戰時被納粹德軍拆下並丟棄,即使戰後重建紀念碑,也沒能找到它。直至1980年,人們才在一個足球場的看台下發現了它,並於1984年將之重新裝在紀念碑頂端。
憲法廣場上的一戰紀念柱▲
不遠處的聖米歇爾大教堂是盧森堡的主教座堂,三座高聳尖塔是老城裏最搶眼的存在。它始建於1613年,採用晚期哥特風格,1870年被教宗欽點為聖母大教堂。在漫長歲月裏,它逐漸添加了文藝復興和巴洛克風格元素,內部庭柱上更有西方教堂相當少見的阿拉伯和印度式雕刻。
城中總可以望見聖米歇爾大教堂的尖塔▲
站在憲法廣場上,可以見到佩特羅斯大峽谷兜兜轉轉的階梯,直至隱於密林深處。一層層不規則平台沿階梯而建,其中最高的那個,一根巨大的旗杆矗立於修飾整齊的花圃之間。
在其下方又有一個三角形平台,位於路邊,兩側有石階。爬山虎佈滿石壁,綠植鋪滿平台外沿,三角形花圃修剪整齊,紅白兩色小花交錯,一對年輕人對坐於崖壁上聊天。
三角形平台與聊天的情侶▲
當年,這樣的平台都是防禦工事的一部分。盧森堡以“堡”為名,興建堡壘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它地處法德之間,地勢險要,懸崖峭壁堪稱天然屏障,是西歐地區非常重要的軍事要塞。公元963年,齊格菲伯爵在此建起碉堡,此後幾個世紀,碉堡逐漸擴建。但即使如此,它仍然沒有抵擋住勃艮第公國的侵略野心,於1443年淪陷。
此後的盧森堡幾經易幟,被不同國家統治達四個世紀之久。1644年,西班牙人在這裏修建波克要塞。1684年,法國人將之擴建。18世紀中葉,奧地利人再次進行重修與擴建。當然,還少不了的是盧森堡人自己的努力,他們每次趕走侵略者之後,就會整修和擴建要塞,直至下一次被侵佔。
鼎盛時期,波克要塞有三道護城牆、幾十座堡壘,最神奇的是在城堡下方堅硬岩石中開鑿修建的地道與暗堡,總長度達23公里,不但可以容納數千士兵,還有各種作坊、麪包房、屠宰鋪等,內部結構複雜,宛若地下迷宮,波克要塞也因此被稱作“北方的直布羅陀”。
1867年簽訂的《第二次倫敦條約》確立了盧森堡的中立國地位。根據條約內容,盧森堡必須拆除要塞。從此,當地軍民陸續自地堡裏遷出,前前後後花了16年時間。1875年,盧森堡政府啓動拆除工程,但因為整座城市基於城堡,為免破壞城市結構,盧森堡政府選擇只拆除部分城堡,保留石牆和平台,就像我眼前的三角形平台這樣,谷底也並未荒蕪,而是以休閒步道串連樹林、草地和歷史遺蹟,成為盧森堡人的後花園。
199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波克要塞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在這個遺產項目中,保存最完好的當屬地下通道,原先的23公里中仍有17公里保存完好,可供參觀。
視線越過大峽谷,遠方是懸于山谷之上的阿道夫橋,這也是盧森堡的重要地標。阿爾澤特河穿城而過,河谷將城市分為兩部分,其間有足足110座各種各樣的橋樑相連。其中,長355米的夏洛特橋、長330米的帕塞雷爾橋和長221米的阿道爾夫橋最為著名,尤其是於1900年至1903年興建的後者。
正在維修的阿道爾夫橋▲
阿道夫橋曾被譽為歐洲最傑出建築之一,由盧森堡獨立後的第一任大公阿道夫下令修建,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石砌拱門。橫跨大峽谷的它,也是欣賞自然景觀的極佳所在。可惜我到訪時,大橋正在整修,兩側各有吊車,大橋被巨大帷幕遮擋。橋頭一側有一座宏偉的城堡式建築,主體被茂密所遮擋,只能見到灰瓦斜頂與一個個塔尖,其中最大的圓柱形塔樓高高聳立,綠色尖頂佔據着天際線。
本以為是一座城堡或修道院,誰知走過去才發現是國家儲蓄銀行所在地,可算是我見過的最古典銀行大樓。它所在的皇家大道上,遍佈着世界各大主要銀行的分部。
古典的國家儲蓄銀行▲
從憲法廣場出發,穿過短短的一條商業街,便可到達盧森堡最熱鬧的地方——軍事廣場。之所以有此名字,是因為這裏曾是衞兵駐紮營地,也是閲兵之處。1554年,盧森堡遭遇城市大火,後來模仿比利時布魯塞爾大廣場重新興建。如今的它已不再有任何軍事氣息,而是城市的“娛樂大廳”。廣場四周環繞餐廳與咖啡館,露天座位座無虛席。
廣場一側有一棟相當氣派的建築,正立面有三道瘦高拱門,二樓對應的三道拱窗前,有一個露天陽台可充當演講台。建築外立面的大鐘下方,有一組人物浮雕。浮雕居然比建築還“老”得多,資料顯示,這棟建築建於20世紀初,距今不過一百多年曆史,而那組雕刻卻是13世紀的作品,描繪當時盧森堡的城市憲章。1952年,這裏曾是歐盟前身歐洲煤鋼共同體的法院所在地,2006年後改建為會展中心。
軍事廣場▲
盧森堡雖是彈丸小國,可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的地位卻舉足輕重。它追求開放,從歐洲煤鋼共同體到歐共體,再到歐盟,都是創始國之一。取消邊境檢查、讓大半個歐洲變得暢通無阻的《申根協定》,盧森堡同樣是最先倡議者之一。
也正因為這樣的開放,盧森堡市一向以多元化著稱,外來人口多,涵蓋眾多民族與國家,因此軍事廣場上的餐廳也是薈萃多國風味。
廣場上有一個小小的石砌舞台,上有硬頂遮陽擋雨。一組當地樂隊正在演奏,樂手都是少年,多半穿着短褲,看起來毫不正式,可練習卻很認真。孩子們趴在舞台的階梯上,一個個撅着屁股同樣認真地看。
軍事廣場上的演出和孩子們▲
與憲法廣場相隔不足百米的威廉二世廣場,中央有一座雄偉的騎馬者雕像,正是曾任盧森堡大公的威廉二世,銅像底座戴着王冠的獅子是盧森堡的市徽。
1648年後,盧森堡併入南尼德蘭,法國大革命後被法國吞併。1815年,盧森堡被確定為大公國,與荷蘭聯合王國尊奉共同君主,即威廉一世。威廉二世是威廉一世之子,繼承了荷蘭國王兼盧森堡大公的位置。有趣的是,在雕像落成時為之揭幕的正是威廉二世本人。當然,立像者並非是他,而是當時的盧森堡民眾,為了感謝他給予盧森堡大公國憲法議會的自治權。
盧森堡大公宮殿和市政廳都在廣場上。大公宮殿曾在1572年到1795年之間長期作為市政廳使用,新市政廳則建成於1838年。二者體量都不大,大公宮殿以黃色石材砌成,兼容西拔牙摩爾風格和哥特式風格,有一個個聳立的塔尖,窗子下有花紋雕飾。臨街陽台配有精美的鐵藝欄杆,是盧森堡大公每逢慶典時與民眾見面之地。
大公宮殿▲
天色漸晚時,在老城裏兜兜轉轉的我再次來到佩特羅斯大峽谷旁。沿途經過幾處堡壘遺蹟和幾座橋樑,已有“雲深不知處”之感。眼前的大峽谷,呈現着我眼中最美的角度,兼具人文與自然視野:
一座宏偉教堂矗立於谷底的小溪旁,四周密密麻麻的古樸建築比肩而立,順着街道軌跡與峽谷坡度劃出交叉縱橫的弧線,山坡上的密林包裹着一棟棟房舍。建築外立面的土黃牆身、斜頂上的灰瓦、穿插其間的斑駁堡壘遺蹟,還有無盡的綠,參差錯落,共同組成了“歐洲最美陽台”的景緻。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飛一般自遊(ID:Ms-Flower-Flower),作者:葉克飛,編輯:二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