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到元陽梯田的第二天正趕上漫天的大霧,下午4點半以後還未見霧氣的消散,我們抱着僥倖心理驅車來到老虎嘴梯田,因在此之前已經知道老虎嘴因為塌方而暫停對外開放。來到老虎嘴梯田附近,在與一位農婦聊天時,她看我們遠道而來,便告知有一條小山路可近距離觀賞,於是有了這組片子,儘管不是最佳視角,也圓了我們觀賞這處堪稱“大地雕塑”最高典範的老虎嘴梯田。讓人驚喜的是:這裏卻沒有多依樹那樣的朦朧霧氣,這要感謝山區的小氣候給了我們的莫大欣慰。
老虎嘴景區;包括勐品、硐浦、阿勐控、保山寨等6000多畝的梯田,它處於元陽梯田的核心區,距老縣城(新街鎮)約20公里,這裏是元陽山勢最險峻複雜、氣勢最恢宏壯觀的梯田,千姿百態,氣勢磅礴,整個景區如同奔騰馳騁的駿馬與藏龍卧虎的畫卷;又恰似一隻千年古龜靜卧在谷底,壯麗的景觀彷彿在告訴人們哈尼族先民開墾梯田的歷史滄桑。
來到老虎嘴,從山上俯視,頗有航拍的感覺。西側的梯田分佈在三座山樑上,忽高忽低,忽曲忽直,極具韻律感。東側是彎月形梯田,形體優美,立體感很強。在老虎嘴視線最遠處的左上角,還能隱約看到一匹疾馳的駿馬,這正是元陽梯田的標誌性景點,曾經出現在《中國國家地理》的封面上。
雲南元陽是個多民族的聚居縣,大山中聚居着哈尼族、彝族、傣族、苗族、瑤族、壯族、漢族等七個民族。這七個民族的分佈大致是按海拔高低而分層聚居:從海拔140米到600米的河壩區,多為傣族居住;600米到1000米的峽谷區,多為壯族居住;1000米到1400米的下半山區,多為彝族居住;1400米到2000米的上半山,多為哈尼族居住;2000米以上的高山區,多為苗族、瑤族居住;漢族多數居住在城鎮和公路沿線。在這七個民族中哈尼族人口的比例較大,他們世代居住於以元陽老縣城為中心的各個村寨裏,千百年來哈尼族人早已習慣了在大山裏的耕耘和勞作,並創造了驚世偉業的元陽梯田。
元陽哈尼族居住的上半山,這裏氣候温和,雨量充沛,非常適宜水稻生長,因此哈尼族的先民自隋唐進入這裏後就逐步開墾梯田種植水稻,在此後的1300多年間,哈尼族人傾注了數十代人的心力,發揮出驚人的智慧和堅韌不拔的毅力開墾梯田種植水稻。他們在大山上挖築了成百上千條水溝乾渠,這些如銀色腰帶的條條溝渠,將一座座大山緊緊纏繞,大大小小溝箐中流下的山水,溪流被悉數截入溝內,聰明智慧的哈尼族就這樣解決了在高山上種植稻米的命脈——水利問題。大山中的條條溝渠形成了今天壯美的元陽梯田。
老虎嘴梯田的色彩確實要比別處鮮豔明媚了許多,它的坡度也陡,使梯田更顯立體感,很有氣勢。老虎嘴也是拍攝梯田日落的最佳地點,這裏的夕陽景觀也堪稱一絕。老虎嘴景區是和多依樹一樣有名的地方,一個是看日出,一個看日落,人們去元陽也大多為了這兩個景觀。有點遺憾的是我們走的是山間小道,不敢太晚,怕迷路。有機會一定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