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是歷史的核心,而思想則是歷史人物的核心。只有瞭解個人在歷史洪流中的思想及流變,才能對其行動舉止和得失取捨有所判斷,得到更加豐滿具體的人物形象。如果我們只關注歷史的事件,而忽視了歷史人物的思考,無異於買櫝還珠,得不償失。我將嘗試寫幾篇文章解讀毛澤東的幾篇著作,以希冀於探明一些真知,對讀者和自己都有所裨益吧!
《反對本本主義》
第一篇,我們來讀一下毛澤東的《反對本本主義》吧。
我們知道,1927年至1935年之間,是共產國際指導中國失誤最多,使中國革命遭受重大失誤的一段時期。當然,一個巴掌拍不響。最重要還是由於當時的內部領導人,“唯蘇”“唯書”而不“唯實”,行動脱離了鬥爭的實際,差一點澆滅了革命的“星星之火”。
為反對當時中國工農紅軍中的教條主義思想和不切實際的“瞎指揮”,1930年5月,毛澤東寫了這本關於調查研究問題的重要著作—《反對本本主義》。現在讀之,於人生,於事業,都必然有很多教益。
文章的開篇,語氣是比較重的。這也許就是一個看通事理,明白革命道路的人,對錯誤路線的憂心忡忡,而不得不發出的吶喊吧!
1930年以後,“留蘇派”逐漸在中共蘇區掌握了領導權,並與共產國際猛烈地抨擊毛澤東的農村革命根據地思想,認為其充滿了“農民保守觀念”“山溝裏出不了馬克思主義”。他們排擠毛澤東,讓他在中央蘇區十分地被動。
“留蘇派”機械教條地貫徹共產國際的指示,決意攻擊敵人力量強大的城市。這就好比,現在我們想在電商領域創業,面對阿里、京東等大巨頭,不顧現實,直接在大城市裏面進行佈局,正面地鬥爭,結果必然是以卵擊石,自取滅亡。而像走“農村包圍城市”的拼多多,則從下而上,殺出了一條血路,從弱小發展壯大,才有成功的可能。共產國際這不切實際的盲目指揮,加之留蘇派不做具體調查的盲目遵從,怎能不使洞若觀火的毛澤東痛心疾首呢?
當時,中國工農紅軍的力量是弱小的,面對四面圍繞的強大敵人,本是一點犯錯的餘地都沒有的。如果不能分析好問題,解決好問題,必然是死路一條。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是猛烈的階級鬥爭。當問題來了,怎麼辦?怎麼幹?
此時,是考驗領導者能力的時刻了。有些領導者,不從問題的本身入手,只看到問題的暗面,“遇到困難問題,只是嘆氣,不能解決。”或是“喜歡一到就宣佈政見,看到一點表面,一個枝節,就指手畫腳地説這也不對,那也錯誤。”
這樣,一定要弄壞事情,一定要失掉羣眾,一定不能解決問題。
毛澤東認為,問題來了,第一步就是要調查分析。大膽地邁開腿,張開嘴,將解決問題的材料,裝滿大腦,然後抽絲剝繭地詳細分析,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了。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真理”在加冕前,必然要接受實踐的考驗。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是毛澤東經常引用的話。他酷愛讀書,但總的原則是“為了現實實踐而批判吸收的讀書”,這是他與其他讀書者的最大不同。抱着基本書啃讀,總是要比理論聯繫實際的“十月懷胎”後“一朝分娩”來的容易。如果讓他們建立了權威,發佈無異於“刻舟求劍”式的指令,必然會將事業的大船帶離正確的航道。
對於當時中共蘇區盲目遵從共產國際的指令,機械地引用馬克思主義的條條框框,毛澤東是深惡痛絕的。
一些人,不遵從正確的做事方式,“盲目地表面上完全無異議地執行上級的指示”,犯了許多錯誤,進而對革命充滿了悲觀,甚至走向了革命的反面。
毛澤東在1930年就已經為未來十幾年做好方向的規劃了。但知道了前進的方向,也並不能保證能到達目的地,還必須要掌握正確的方法理論。而那些方法,也並不是從別的地方隨隨便便拿來的。
方法總在實踐中產生的,而不是閉門造車,從大腦中自然地冒出來。那是“唯心精神”,必然會造成這樣或那樣的錯誤。
最後,毛澤東還在文章中提到了七種調查的技術。這是告訴我們,做事一定是要講求方法的,因為“不做調查沒有發言權,不做正確的調查同樣沒有發言權。”
人生,絕對不是輕輕鬆鬆,就能過好的;夢想,絕對不是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歲月的靜好下,必然是勤勤懇懇的努力探索後的風輕雲淡;積極的樂觀中,必然包含着抽絲剝繭條理清晰後的思維決斷。
面對人生的困境圍堵,如果我們本本地採用書本上的“道理”,機械地執行大腦未經深思熟慮的指令,必然會被困難圍攻、打垮,走向人生的漫漫“長征”。
生活和工作就是解決一系列的問題,我們就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成長、成熟、成就。不能懼怕困難,甚至都不能有所拖延,剖析困難的形成歷史,調查困難的發展路徑,收集困難的解決資料,也許我們並不需要那麼多的“艱苦”,問題的解決方法,也就在調查研究的結尾時自然形成。
人與人之間的區別只在脖子以上,而能否成事,則在於頭腦與手足“知行合一”式的密切配合。日新月異,高速發展的時代,我們面臨的機遇前所未有,面臨的挑戰也是前所未有。我想,有一條是我們必須要堅持的,那便是“注重調查,實事求是,艱苦奮鬥”!
歡迎關注“良知堂”,讓我們一起為思想加點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