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廣、福建和東南亞一帶居住着大量的客家人。客家人這個稱呼經常被人們提及,但要問起什麼是客家人時,很多人都回答不上來。甚至曾經有人發問,客家人到底是不是少數民族?如果是,為啥沒有客家族;如果不是,那客家人的稱謂又從何而來,代表了什麼意思?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的是,客家人不是少數民族,屬於漢族族羣的一個分支。
客家人的形成與中國歷史的大變動、民族大融合是分不開的。
漢民族最早起源於黃土高原渭河平原一帶,屬於炎黃子孫後裔。隨着黃河流域自然環境的變化和西晉“八王之亂”以及後來“五胡亂華”等的影響,開始有大批量的漢人從北往南方遷移。他們經過河南南陽,進入襄陽,沿着漢水遷移到今天安徽、江蘇一代,也有一部分南遷到了江西、湖南等地。
“安史之亂”以後,唐王朝國力由盛而衰。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年),黃巢在江南連續攻佔州縣,並且兵峯直指長安。唐王朝統治如風中殘燭,岌岌可危了。
唐帝國最後的支柱和屏障便是坐鎮江南的潤州刺史、鎮海州節度使高駢。高駢久居揚州,手中掌握着精鋭兵馬7萬多人,而且雄踞江南數省富饒之地。高駢對唐僖宗的命令毫不放在心上,不發一兵一卒堵截黃巢起義軍,致使黃巢大軍二十多萬人,渡過長江淮河,進逼長安。
唐僖宗大怒,罷去了高駢的官職。高駢索性起兵造反,割據江淮。
其後,為爭奪江淮之地,唐王朝派出了秦彥降服高駢,地方割據勢力代表楊行密、朱温、孫儒等輩紛起,孫儒殺死秦彥割據江淮。此後,便進入了各地方勢力反覆爭奪江淮之地的大混戰,史稱唐末江淮大戰。
唐末江淮大戰歷時6年,導致了唐王朝最後的支柱和經濟來源地喪失,朱温在混戰中迅速崛起,最終滅掉了唐朝。
江淮大混戰的最直接後果,是導致了自西晉以來遷移的大量漢人紛紛逃離,進入相對安寧的江西避難。江西在唐朝時期處於節度使危全諷的控制下,《譚全播傳》曾記載:危“在任七年,人物殷盛。”
當時的兩廣和福建等地還是蠻荒之地,江西相對開發較早,加之社會環境穩定,距離江淮又近,於是江西成為了遷移者最好的選擇之所。
現今有大量的客家人家譜顯示祖上由江西遷來就是這個原因,也有不少家譜記載祖輩從南京遷來,也沒有錯誤。因為當時的南京自陳後主亡國之後,便成為了各勢力爭奪的對象,又處於江淮勢力一帶,因此南京的住民也有大量遷移到江西的。
至於有不少人家家譜記載的從黃巢起義或者安史之亂遷移,就有點不靠譜了。因為,安史之亂當時北人南遷基本上都是遷在江淮、江南一帶。而且,黃巢是直驅長安,並沒有與江淮的高駢開戰,反倒是後面的江淮大混戰導致了人口的大量遷出。
因此,在唐朝末年,江西的袁州、汀州等地人口大增,在《資治通鑑》記錄汀州人陳本起兵造反的記錄中,可以看出陳本剛開始率領的是當地的土著,到起兵第三年時,就有大量的漢族人口加入,證明了此時漢族大量融入汀州的事實。
北宋《元豐九域志》與《宋史·地理志》記載,唐末大量的人口湧入江西,在崇寧年間(1102年)汀州的移民户數達到了172432户,慶元年間的汀州户數是達到了218570户。
由此可以斷定,僅江西贛南一帶的一個州人口就達到了20多萬户。因此,在整個移民區內(贛南、閩西一帶)足有上百萬人口的移民聚居區。
這上百萬人口的移民聚居區形成了一個獨立的文化區域,客家語言也在這個時候形成。
《續資治通鑑長編》嘉枯七年(1062)二月辛巳説:
江西則虔州,地連廣南,而福建之汀州亦與虔接。鹽既弗善,汀故不產鹽,二州民多盜販廣南鹽以射利。每歲秋冬,田事既畢,往往數十百為拿,持甲兵旗鼓,往來虔、汀、漳、湖、循、海、惠、廣八州之地。所至劫人谷帛,掠人婦女,與巡捕吏卒鬥格,至殺傷吏卒,則起為盜,依阻險要,捕不能得,或赦其罪招之,歲月浸淫滋多。
這段話直接説明了,在贛南、閩西一帶的地方,已經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民間團體。因為江西沒有鹽,所以這些團隊組成軍隊往來廣州等地販賣私鹽。此外這些人還搶劫財物、婦女,甚至和官府對着幹。
而這個團體就是遷移到贛南一帶的客家人。
南宋時期,大量贛南地區的客家人開始往廣東遷徙。《梅州圖經》記載:“土曠民
惰,而業農者鮮,悉借汀、贛僑寓者耕焉。”
由此可知,客家人形成與北宋,南宋時期開始大規模向外擴散遷移,形成了散佈全世界的客家文化。
此外,客家人還經歷了清初清軍入關屠殺漢人時的大遷徙和清末太平天國運動,大量客家人從兩廣衝出,轉戰中國各省的人口大遷移。在客家人歷史上,總共有西晉、唐末、南宋、清初、清末五次大遷徙。
目前,全球的客家人大約有8000萬,其中有5000萬人分佈在兩廣、福建、四川等地,約有600萬人分佈在香港、台灣、澳門等地,1500萬人分佈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越南、美國等。
客家人中知名的人士有新加坡的李光耀、李顯龍,泰國的他信、英拉,著名歌手張國榮,運動員林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