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6.84億港元!拍賣又創新高 “期貨”玩法也將指引當代藝術的未來?

由 夏侯依絲 發佈於 休閒

文/黃玉璐

守得雲開見月明,“無邊光景一時新”,入秋後的藝術市場,清朗與刺激並駕齊驅,尤其在當代藝術板塊。

10月6日晚,2020香港蘇富比秋拍當代藝術夜場結果揭曉,6.841億港元的總成交額創下其當代夜場新高。不久前,華藝國際也與畫廊當代唐人藝術中心聯合宣佈,將祭出當代藝術板塊銷售大招——“未來+”模式,拍賣藝術家未來3年核心作品的優先購藏權。簡言之,即作品尚未出爐就提前3年拍賣。

近年來,當代藝術常在拍賣場書寫驚歎號,即使陰霾未散,2020年當代藝術品仍出“爆款”,尤其國內當代藝術家屢創紀錄。但難有甘蔗兩頭甜,在國內藝術市場,近現代藝術品依舊強勢,拍賣公司的現當代藝術部門和一級市場上主要推介當代藝術的畫廊,仍盼“出頭天”。

而“未來+”模式被理解為藝術品期貨,也被賦予打通一二級市場、推舉當代藝術藍籌股的願景。在當代藝術領域,“拍賣未來”,會是開啓一二級市場之間那道大門的“金鑰匙”嗎?

當代藝術突圍 旺市推“期貨”玩法

俯瞰2020年藝術市場,在疫情濃霾之上,當代藝術品是突出重圍、迎來破曉的尖峯。

10月6日晚的香港蘇富比當代夜場不僅創造新高,同時還誕生了亞洲拍場最貴西方藝術品——格哈德・裏希特的《抽象畫(649-2)》,加佣金成交價達2.146億港元。中國新生代藝術家作品同樣表現上佳,黎清妍、崔潔雙雙刷新個人拍賣紀錄。

當代藝術品的旺市已持續數月。

此次香港蘇富比延續了7月春拍當代夜場的高光,當時還有7位現當代藝術家在佳士得香港晚拍中刷新了個人作品拍賣成交紀錄。在天價拍品減少的形勢下,8月,畫家曾梵志的作品《面具系列1996 NO.6》以1.61億元成交價創造中國當代藝術品最高拍賣價格,也和周春芽等藝術家一同刷新個人拍賣紀錄。

從市場佔比來看,油畫及現當代藝術板塊也創造國內拍賣新歷史。

根據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AMMA)公佈的數據,在特殊的2020年春拍季,三大板塊幾乎“三分天下”,在國內拍賣史上從未出現,油畫及現當代藝術首次佔比超30%,為32%,也是首次超過此季佔比30%的瓷器雜項板塊,位居第二位,中國書畫成交額佔比為38%。AMMA分析認為,出現這樣的佔比分佈,最重要原因是本季油畫及現當代藝術板塊有多件重要拍品的釋出。

數據及圖片來源: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AMMA),統計時間:2020.01-08

儘管當代藝術鋭意出圍,但從數據上看,根深葉茂的中國書畫依然佔市場大頭。《2019中國高淨值人羣藝術品投資白皮書》也顯示,藝術品投資人羣最關注的五個品類中,中國書畫佔比最高,達37.5%,西畫雕塑僅佔比8.7%,倒數第二。

此時推出“未來+”模式,華藝國際高級副總裁、藝術總監王野夫顯然有話要説:“現當代藝術部門一直沒得到足夠的市場認可,它的業績永遠拍不過近現代書畫,拍賣公司核心業務是張大千、齊白石,是近現代業務。”

作家喬治·奧威爾説,誰控制過去,誰就掌握未來。但在藝術領域,王野夫認為,結合一級市場,從市場和學術雙重維度來衡量、推介當下的藝術家和藝術品,才是對未來的指引和交代。這是他力推“未來+”模式的一大動因。

所謂的“未來+”模式,即在不干涉藝術家創作的前提下,攜手頭部畫廊,以當下的市場價格為標準,為藏家提供未來3年的優先購藏權,競投藝術家未來3年的核心創作,旨在為藏家優選具有增長潛力的藝術品藍籌股。

在“未來+”模式中,收取佣金依然是拍賣企業的主要營收方式,藏家和畫廊支付給拍賣行一定比例的佣金,而一部分佣金將付與藝術家作為定金,3年後,藝術家的核心作品依然以3年前藏家拍賣時的價格交付。

這一模式因此被部分人士理解為藝術品期貨,是一種接近金融產品的玩法,甚至交易期限更長。王野夫並不反對這種金融化的理解,作為受眾對“未來+”的第一直觀感受,金融化也無妨,相反,“藝術品要金融化,大部分個體為主的藝術家都是在最後藝術品轉換成金融產品的時候出了問題”。

秦琦 大白鵝 2013 布面油畫 170×220cm

“未來+”,是生存法則還是“反熵”過程?

提前競拍賺佣金,“未來+”看似是加快週轉的藝術品金融玩法,但實際操作和落實上,則需不斷與藝術市場的深淵彼此凝視,也絕非僅舉辦拍賣會般“一勞永逸”。

由於“未來+”是一次大膽變革,王野夫坦言,佣金收取比例並“沒有那麼高,大家都要有一些收入”。同時,作為一種遠期交易模式,如何控制風險也顯得尤為重要,此番合作的華藝國際和當代唐人藝術中心不免頗費周章。

首先,如何將不履約的風險降低,遴選合作藝術家上就需要多番磨合。

今年“未來+”模式推出陳丹青、秦琦與趙趙3位藝術家。據瞭解,首批選定的合作藝術家其實有6位。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創始人鄭林表示,起初,藝術家方面“確實是有點兒想法”,也不是很理解,他則做了全面溝通和交流,最終達成合作,“藝術家應該很尊重願意拿錢來買你未來作品的藏家”。鄭林介紹,首批推出的3位藝術家仍處於藝術創作旺盛期,舉辦過重要個展,“無論學術價值還是市場潛力,都是頗具代表性的藍籌股”。

陳丹青作品三件一組之三 假花 2017 布面油畫 210×230cm

王野夫也認為,藝術家層面不履行合約的可能性很小,因為畫廊與拍賣行並非隨便選擇藝術家,而“未來+”模式則更強調規範與規則。在國內尚未成熟的藝術市場,仍有畫廊簽約藝術家與藏傢俬下交易,在王野夫看來,“未來+”模式強調三方都要有底線和操守,無論拍賣行還是畫廊,而“不遵守規則的藝術家,市場也會拋棄你”。

根據王野夫的説法,競得優先購藏權的藏家也可以內部轉讓,拍賣公司會協調,即使抱着投機心態入場,也有迴旋餘地。但華藝國際和當代唐人都更希望通過這一模式培育以藝術為導向的市場,也期待藏家能在一二級市場上流動。

不可否認,在鄭林看來,二級市場一直是當代藝術很重要的一個風向標。但藝術品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長期倒掛,二級市場出現價格特別高的藝術家時,一級市場就要排隊,“這往往是一個矛盾” 。

鄭林直言,有很多重要大藏家不在一級市場收藏作品,都在二級市場買東西,很難去畫廊看作品、看展覽。他認為這是一種缺憾,寄希望於“未來+”能夠將二級市場的藏家引流到一級市場。

而中國現當代藝術領域積累有限,王野夫坦言,現當代藝術部門“只能去找能有未來的藝術家去做,我們也不能不做,這也是一個很大的驅動力,我們為自己的職業、為下一代人找到方向和積累過程,讓我們這代人做的事情和下一代有關聯”。

藝術品期貨看似一言以蔽之,但在落地之前需要大量調查論證“未來+”的可行性和市場預期。

實際上,2019年5月,首次“未來+”試點順利,“沈勤2019—2022作品預拍專場”最終斬獲1770萬港元成交額,這給華藝國際方面很大的信心,以至於當時不少藝術圈人士找到他,説“你也幫我‘未來’一下”。

在一些藝術家看來,這是安下心來創作的方式。背後則是目前國內藝術市場的另一層無奈。“太多的藝術家,我們看到,他們已經成了自己作品的營銷者,時間都花在了營銷作品上而不是創作作品上。”王野夫並不諱言。

而不再只是簡單的拍前宣推、一拍了事,在“未來+”專場中,拍賣行要開始承擔起一部分畫廊所負責的藝術家推介工作,還增添不少接洽、協商的工作,王野夫認為這反而是好事。

“過去拍賣公司團隊跟客人打交道都太功利和直接,有了拍賣會才開始發微信、寄圖錄,就是幾天的服務。”王野夫希望通過“未來+”專場提升團隊年輕成員的服務能力和意識,“未來3年隨時都需要與藏家、藝術家溝通。而長期的溝通和服務才是正常的、拍賣企業該有的服務。”

面對疫情所帶來的市場衝擊和波動,王野夫認為,“未來+”模式是對抗大體量拍賣公司的必然創新,拍賣企業更需要儘早轉向。

“現在整個藝術品市場已經徹底變化,前10年做的事情今天突然歸零。過去拍賣公司是以客户為導向的,今天必須轉到以藝術為導向,這就是本質的區別。”在王野夫看來,拍品得到市場當中年輕收藏家的推崇,“這才是未來”。

王野夫坦言,“‘未來+’目前不以賺錢為首要目標”,重在培育。作家王小波曾借用物理學理論將自己的寫作經歷總結為“吃力不討好”的“反熵現象”。10月15日晚,華藝國際北京首拍現當代藝術夜場將在北京國際飯店會議中心舉行,而“未來+”究竟是“反熵過程”,還是行之有效的生存必然法則,又能將中國當代藝術指引向何方,也許要到當晚或3年後見分曉。

趙趙 笑傲的女孩 布面油畫 2019 60×50cm

(編輯:黃玉璐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