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和中國在許多方面都非常接近。比如印度和中國都是文明古國;印度人口13億,中國人口14億;印度陸地面積298萬平方公里,其中平原約佔總面積的40%。中國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公里,但平原面積只有約115萬平方公里。
因此,要説這個世界上外在條件與中國最接近的國家,恐怕非印度莫屬。然而從古至今,印度的發展上卻始終比不上中國,哪怕印度曾有過更理想的發展條件(比如二戰結束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但也很快就被中國反超,而且距離越甩越遠,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其實説到底還是兩國的歷史底藴不一樣。
中國歷史就像一條延綿流淌的長河,過程中雖有波折,但向前奔湧的大方向卻始終沒有改變。印度雖然也是文明古國,但古印度文明早已斷流,原先佔據印度南亞次大陸的民族、部落被後來者征服與奴役,後來者又被更後來者征服與奴役,整部印度歷史就是不同民族、部落、宗教之間的征服史。不過真正改變印度命運的一件事情發生在大約公元前1500年前。當時來自亞洲中部地區的古老遊牧民族雅利安人進入南亞次大陸,並以征服了原來生活在這些地方的原住民達羅毗荼人。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雅利安人創造了等級森嚴的瓦爾那制度,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種姓制度。
種姓制度將印度人分成4個等級,由上至下分別是:從事宗教文化和祭祀“婆羅門”;從事軍事、戰爭以及管理國家的“剎帝利”;從事農、牧、工、商等職業的“吠舍”;從事各種重體力勞動的“首陀羅”。此外還有被排除在種姓制度之外的賤民“達利特”,他們被視為是“不可接觸者”,處於社會的最底層。按照社會分工理論,每個人各司其職,幹好自己的分內工作對社會整體來説是一件好事。然而印度的種姓制度卻造成印度社會的徹底割裂,這也是印度人與中國人在“三觀”上的本質區別。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勤勞,最忍耐的民族。自古以來埋在每個中國人內心最深處的希望就是三個字:有盼頭。哪怕古代社會再怎麼黯淡無光,大家心中也始終堅信這三個字的力量。許多人都知道自己的一生將很難從社會底層泥潭中爬出,但只要足夠堅忍與努力,下一代人的起點就會比自己這一代高,下下一代則會更高。通過一代代人的奮鬥,生活就會變得越來越好。反之如果生活的希望被徹底掐斷,“有盼頭”這三個字成為再也無法實現泡影,那麼温順善良的華夏子孫也會變成怒不可遏的浪潮,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就能將高高在上的統治者掀翻在地。再來説到印度社會。在種姓制度幾千年的奴役下,許多印度人已固化了“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子打地洞”的觀念。印度教的輪迴之説根植於他們內心,他們默默忍受今生的不幸,將虛幻的希望都寄託於來世。
種姓制度導致印度社會四分五裂,缺乏團結。在過去幾千年的時間裏,印度在4大種姓之內還衍生出了多達上萬的亞種姓,絕大多數印度人往往只在意本種姓的利益,對其他種姓的事務漠不關心。民族內部缺乏凝聚力導致印度在面對外來入侵時難以組織起有效的抵抗力量,因此印度雖然有幾千年的歷史,但佔領這塊土地的統治者卻換了一撥又一撥。此外,固化的種姓等級也導致許多印度人甘願承受命運的壓迫,逆來順受,得過且過,缺乏奮鬥精神,這自然會嚴重阻礙社會的進步。進入二十世紀後,印度獲得了獨立地位,種姓制度也在法律上被正式廢除,但留在人們傳統觀念中的“頑疾”卻難以消除。再加上低種姓普遍在經濟、教育、醫療等方面都遠遠落後於高種姓,由此導致的惡性循環成了一個近乎無解的難題,因此種姓制度也成為了印度在發展過程中難以逾越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