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鐵為筆,葫蘆上繪出水墨韻味 15年匠心鑽研,傳承葫蘆烙畫非遺技藝

烙鐵為筆,葫蘆上繪出水墨韻味 15年匠心鑽研,傳承葫蘆烙畫非遺技藝

走進濟南民間藝術家、章丘葫蘆烙畫大師馬新波的工作室,就如同走進“葫蘆仙堡”。他的葫蘆小到十釐米大到一米有餘,葫蘆上烙着富有中國風的畫作:關雲長手持青龍偃月刀栩栩如生,五爪巨龍在朵朵祥雲中盤桓起舞……馬新波始終專注於葫蘆烙畫這項非遺技藝,讓這項技藝進入到大眾的視野中。

火與木碰撞,盡顯非遺魅力

相傳葫蘆烙畫起源於秦漢,復興於清代,將中西藝術融為一體,具有很高的藝術和收藏價值。

“我最拿手的是《松鶴延年》,寓意長壽,而葫蘆本來就是吉祥的象徵,福祿壽喜,好事成雙,擺在家裏更能代表多重美好寓意。”馬新波説。

馬新波小心翼翼地從收藏盒中取出《松鶴延年》欣賞,燈光下,葫蘆上丹頂鶴的羽翼層次分明,呈現出國畫渲染一般的效果。輕撫葫蘆,更能感受到每一筆精細卻有力的筆劃。據馬新波説,葫蘆產地不一樣,烙畫的效果也不一樣。山西的葫蘆適合雕刻,河北的葫蘆適合烙畫,因為它的色彩更加鮮明。

“意在筆先,落筆成形。葫蘆烙畫這門手藝可以説費時費力,從最初的構思到初稿的完成,再結合葫蘆本身的形狀跟材質,起碼需要半個多月的時間。”從選材到構思圖案,再到鉛筆在葫蘆上打稿,最後用電烙鐵繪製上色,成形之後經過橄欖油拋光,每一步都盡顯匠人持之以恆、精益求精的精神。

苦練加靈感,孕育藝術之花

通過馬新波展現的葫蘆烙畫可以看到,這門手藝的傳承與創新需要特別紮實的功底。比如烙畫中不可或缺的書法,沒有十多年的艱苦打磨根本無法做到。“在葫蘆的曲面上寫字、作畫,要比平常在平面上難得多。”在馬新波的手上,有大大小小的燙痕,烙鐵温度70℃左右,在創作的過程中,被燙到是常有的事。

小葫蘆追求巧勁,大葫蘆則追求整體。每一筆勾勒迴轉,每一筆起承轉合,都是創作中面臨的難題。整體的意境,局部的渲染,都需要在創作中通盤考慮。馬新波通過近15年的練習,已經將這門技藝掌握得爐火純青。何時展現豪放,何時體現婉約,拿捏得恰到好處。時而呈現的點睛之筆,更是讓觀賞者歎為觀止。

“你看這些葫蘆,並不都是形狀那麼規整,但本色就有古畫的基調。這個葫蘆曲面上凸起來一點,如果這裏描畫成魚的眼睛,既能增強立體感,又能將這處葫蘆本身的瑕疵遮蓋掉。”這樣一舉兩得、慧眼獨具的創作,也是馬新波藝術創新的源泉。有時拿着葫蘆不知道畫什麼主題時,總是能被這些小細節打開思路。

傳承為先,非遺走進校園

談到是否可以收徒傳承,馬新波表示,在信息化高度發展的時代,現代化科技生產為主導的背景下,如果單憑傳統手藝閉門造車,想要更好地繼承下去會比較困難,如果將現代因素和傳統的文化相互交匯融合,才是非遺文化發揚光大的正途。馬新波認為,在藝術創作的歷程中,自己絕不會追求功利而讓烙畫失去藝術靈魂。

“我帶的最初的徒弟,是一位從外地趕來學藝的聾啞人,我並沒有收學費,只要他願意真心實意學習這門技藝,我就會毫無保留地把技巧傳授於他。”馬新波多年來奔赴於全國各地參加各類藝術展覽,讓人們熟知葫蘆烙畫這門非遺技藝,但是卻始終不願意通過營銷手段來售賣,更多的是希望技藝得到傳承和發揚。

在多方努力下,目前葫蘆烙畫已經走進小學課堂,在滕州市某小學非遺課程中受到熱捧。馬新波特意選取了木板作為畫板,將烙鐵温度設置為36℃以下,在保證小朋友安全的前提下,讓孩子們體驗到葫蘆烙畫中藴含的豐富的傳統文化。

原標題:烙鐵為筆,葫蘆上繪出水墨韻味 15年匠心鑽研,傳承葫蘆烙畫非遺技藝

值班主任:田豔敏

【來源:舜網-濟南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14 字。

轉載請註明: 烙鐵為筆,葫蘆上繪出水墨韻味 15年匠心鑽研,傳承葫蘆烙畫非遺技藝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