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秋林九如山
淺秋,原野大地還是一片綠色,一幫戰友應邀去了濟南南部西營鎮的“九如山”,外鄉人鮮有人知,那是一個只有濟南百姓們才知道的地方……
驅車至九如山下,因是開發此山的董事長劉先生的客人,一百二十元的門票免了。乘着導遊開着電瓶車在盤旋山路上緩緩而上。
沿途,羣山連綿,峽谷縱橫,森林茂密,溪泉潺潺,木棧道貼着逶迤的山壁,曲曲折折,且有座座木質仿古亭榭點綴其間。
電瓶車駛至山根的盡處,仰見一座石基築起的五層木質樓舍,導遊介紹説:“該樓是接納八方來客的旅館”。觀之,似曾相識,細思後,豁然想起了香港拍得電影《功夫》的場面。梁小龍的“蛤蟆功”怎敵得了周星馳的如來掌法之功呀……
舉目向周邊的山巒望去,那些個蜿蜒錯落的棧道,那鬱鬱葱葱的叢林和葳蕤植被,依稀把我的視覺又帶入巴蜀之地的“九寨溝”的幻境裏。
九如山名稱中的“九如”二字,出自《詩經、小雅》齊宣王親政時,他的大臣召公歌頌齊宣王而寫的一首辭,即九種祝福。引申為自然對人的饋贈:“如山如阜,如岡如陵,如川之方至,如日之升,如月之恆,如松柏之茂,如南山之壽,是為九如。”
以上之説,直白的講,就是一堆過年的好聽話罷了。古代語言,總是把現代人忽悠的似懂非懂……
九如山並沒有太多的歷史文化沉澱,它唯一靠點譜的亮點,就是靠近泰山山脈的地方有個長城古道之説。有一個兩千多年以前的齊長城遺址,有明清人士往來穿梭的石板古道,可穿越時空的界限,可觸摸遠古的光陰,去尋覓古長城的殘垣遺蹟。
這歷史的痕跡,從長清始,東至黃島海濱,橫貫18個地區,穿越1518座山峯,全長1237.8華里,比秦長城早400餘年……
九如山的秀美景觀,乃是當今人為修建的,然不得不佩服設計者巧奪天工之匠心。我佇立在山腰的一個木亭間,去揣摸着,思索着此山的往昔。這山、這水、這密密匝匝的層林盡染,如此之風水寶地,為何沒有佛家的寺院,為何也沒有道家的祠觀,俗話説:“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在山的半山腰亭台處,遊人如織,也只能從他(她)們交流的鄉音裏去分辨當地和外來遊客的身份。
九如山海拔800多米,幾個體能尚可的戰友攜妻兒毅然攀登而去,昨夜大醉初醒,我與戰友欣中、粟偉説:“下次來再爬吧”。
領略山巒諸峯的山、瀑、棧、溪,深吸着馨入腑肺的清新腥腥,歎為觀止後,導遊驅車而下,將我們帶入下山路旁的一座園木壘成的兩層樓裏,室內乃西式風格,在長桌豐盛午餐的席間,在觥籌交錯的談笑風生裏,東道主劉先生敍説了開發此山的艱辛歲月,始於2005年至今的創業經歷。諸多的羣山,近十載的風風雨雨,若干年商場打拼的血汗錢,都埋在了這山這水,這杳渺浩瀚的崇山峻嶺裏……
迴歸市區的路上,我的思緒仍沉浸在那山裏,那溪畔,那棧道上,那亭間。假如再過數百年後,有誰還知道九如山原本是什麼模樣,那歲月的滄桑,那風雨侵蝕的棧道,也不知要修繕多少遍,憑它春去秋來,任它時光悠悠,那眾生芸芸遊人的足跡肯定會踏出許許多多千古風流的故事,!這些個美麗的傳説一定會把濟南府的後花園裝扮的風光無限……
壹點號 魯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