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酈波發表了一首七絕,民間高手與其掐架,結果都敗給了電腦寫的詩

由 睢風娥 發佈於 休閒

詩詞大會導師酈波,和網友“一凡和尚”因為寫詩的事情掐架,一直掐到了“口吐芬芳”。前者説,“見幾只王八,撕咬自嗨”。
古詩文愛好者的圈子,只有雞蛋籃子那麼大。稍微一不注意,蛋就要碎了,簡直讓人哭笑不得!從前是看《百家講壇》知道酈波的,也知道他愛寫詩,但當時也沒有人罵他。
不幸的是,他上了《中國詩詞大會》
上完了節目,下來就繼續寫詩,於是就出了漏子。
一時間,各類不太知名的“作協會員”、“XX教授”,紛紛如雨後春筍般冒出。
彷彿全網七、八億人都在罵酈波,大家罵他什麼呢?自然是詩寫得爛,人還自戀。更加奇葩的是
,有人因為他“詩寫得爛”,竟然把他和方方並列,並且要讓他發文向大眾致歉。
還有一個好玩的事,就是有人把酈波“闖禍”的那首《旅夜作書》和“一凡和尚”、“當代詩王”以及“電腦作詩機”的作品,集體放出,讓大家投票選優,結果最後勝出的居然是“電腦作詩機”。
一、酈波原作《旅夜作書》
《旅夜作書》
長夜永懷難自問,欲箋尺素賞音稀。
一身多少江湖事,明月清風弄我衣。
酈波的這首詩,目前存在很多的爭議。在這裏我還是按照習慣對它進行“白話意譯”,以便讓大家瞭解,作品的本意是什麼。
漫漫長夜,欲説心事,事難説。想替從前那一封書信作註釋,但是又覺得沒有什麼必要,因為,世上沒有“知音”人。惹了一身江湖恩怨,是是非非,誰人懂我?唯有清風、明月在撩弄我的衣衫。
這首詩在意譯過程中,參考了酈波在社媒上的註釋。
因為對古代詩歌的理解,除了要根據字詞本身的意思判斷,也要考慮作者的箋註。做簽註也是有傳統的,這裏就不展開説了。
第一句中的“永”字,當“詠”講。
第二句中的“賞音稀”,“一凡和尚”一度認為是“強行押韻”生造的一個詞,所以拗口。但是後來酈波在相關回復中證明,是出自前人的詩歌。
另一個爭議是“欲箋尺素”的“箋”是個動詞,“尺素”是名詞。
“一凡和尚”認為搭配失當。酈波一開始是承認的
,但他也解釋了這麼做的道理。
個人認為,讀詩要兼看原作者注,也是説得通的。在這裏,我們就不去摳字眼了,全從字面上去意譯他們各自的詩詞。
這首詩的亮點在最後兩句,“一身多少江湖事”是説,他是一個凡俗中的人,避免不了江湖中的是非。“明月清風弄我衣”是説,他還是有一顆明月清風那樣的“詩心”。
明月和清風,屬於高雅的東西。它們趁着夜色,時不時地來撩弄一下身隱塵俗中的作者
。表面上是在“弄”他的衣衫,事實上是在撩弄他的心思。
所以,這一首詩讀起來還是很舒服的。
二、“一凡和尚”的《旅夜抒懷》
《旅夜抒懷》
長夜奈何憑自問,欲封尺素雁聲稀。
推窗檢點江湖事,風月滿懷塵滿衣。
白話意譯:這個夜晚漫長,我心情煩悶,不知怎麼辦。打算寫一封書信寄出去,卻沒有鴻雁替我傳書。打開窗户,細細盤點塵俗凡事。夜風和月光,迎面撲了一個滿懷。
“奈何”就是無可奈何,而“憑”在這裏當煩悶,類似張衡《西京賦》:“雖斯宇之既坦,心猶憑而未攄。”
我們可以看到,“
一凡和尚
修改後,就把酈波老師原詩要表達的意思改沒了
。因為
他純粹是從自己對詩詞格律的理解出發去“削足適履
”,完全沒考慮《旅夜作書》原作者的創作動機。
第一句且不説,
第二句“封尺素”也沒看出比“箋尺素”更高明。
並且句子的意思,完全違背了酈波原作表達的含義。原作第二句表達的是作者想給書信作注,卻因沒知音欣賞而放棄了。
第三句中,“一凡和尚”繼續發揮在細節上的想象力,他開始盤點“江湖事”。這樣一來,就顯得詩中的人“特別小氣”
白天遇到了煩心的俗事,夜晚還要推窗户,細細琢磨,我白天到底惹了些什麼人?
難道是要找個小本本記下來,方便將來一一清算嗎?
最後一句“風月滿懷塵滿衣”,完全沒有表現出酈波原作的意境。在原作當中,明月與清風是高雅的,
作者本身就是被明月、清風所戲弄的俗人
酈波原作最想要表達的是,傳統文人對“清風明月”高潔品性的嚮往。
所以,如果僅從詩的意境上來講,顯然是酈波老師原作較好。
三、“當代詩王”的作品
刀月如鈎釣夢魂,蒼茫一線覓知心。
作浪江湖五千載,生死相依兩崑崙。
“當代詩王”這個名字,一聽就很霸氣,所以他寫的詩也同樣是霸氣十足。名字是《旅夜作書》,內容就是“借題發揮”了。他這首詩寫的是什麼意思呢?
“刀月如鈎釣夢魂”大概是説:月亮就像彎刀一樣,吊起了我夢中的魂魄。我由夢中驚起,所為何來?因為,我想去尋找我生命中的知音。
觸目之處,天水蒼茫,遠方唯餘一線,也許,他在那裏?
我在江湖上興風作浪了五千年,只為尋一生死相依的朋友,肝膽相照兩崑崙。
因為這首詩並不是有感而發的,所以這首詩雖然用詞相對“大氣”,但是顯得太過生硬了,大家一看就懂了,就不多説了。
四、深受網友喜歡的“電腦作詩機”的作品
旅館淒涼夜未央,青燈相對一書囊。
平生自有詩情在,今日愁多酒力狂。
這一首詩,不知道是網友用哪一款自動作詩機寫的。因為《旅夜作書》是一個老題目,同樣的作品很多。電腦檢索前人用詞,操作還是很快的。
為什麼大家覺得它好呢?因為這個版本,理解起來很容易,幾乎沒有任何看不懂的地方。這一首詩同樣也營造了一個故事情節,大概是這樣:
有一個書生,晚上獨自在旅館裏發呆,第二句用“青燈獨對一書囊”解釋了他發呆的理由。他可能是去進京趕考,沒有考中,因此才會“淒涼”地,獨自坐在旅館裏。
第三句是説,他平生就是一個詩人的性格。正好今天發愁情催發了詩性,於是藉着狂勁的酒力,來寫下了這一首詩。
這首詩邏輯自洽,語言通順,場景、細節、情緒渲染皆到位,並且還通俗。
看得懂,又能讓人感受到詩中飽含的情感,因此叫好的人多。
不過,“電腦作詩機”作出來的這首詩,明顯是
“大數據拾前人牙惠”
,所以比起酈波原創的難度,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結語
白居易説: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有事你就寫詩抒情,沒事不要無病呻吟。
酈波的原版《旅夜作書》原來是因為有事才作,寫給自己看為主,寫給粉絲看為輔,不必刻意“通俗”。但是假如為了傳播,或者為了給大眾看,還是可以改進得更通俗一點。
至於“一凡和尚”,略通詩略,不通詩情,強行“削足適履”也沒意思。“當代詩王”寫得不好,狂得好玩兒。沒事可以繼續發發狂,網友們肯定喜歡。
下面説一下,
“電腦作詩機”的創作,為什麼最受歡迎呢。你別看它只是通過人工智能,拾取前賢牙惠,但是它是真地面向讀者在進行“商業化寫作”
第一,它的遣詞造句,能讓普通人看懂;
第二,它的詩句中有強烈的情緒表達——“酒力狂”,並且這種情緒是順其自然的,前面三句中有鋪墊;
第三,它擁有四首詩中,“最近距離的人物細寫”。從一個很小的角度切入,把一位失意書生,夜投逆旅,獨坐孤燈之下的一舉一動,全都“細膩”地刻畫了出來。
比起“電腦作詩機”的作品,酈波的詩是寫給自己看的。讀者只能勉強欣賞個“句意”,不看作者本人的註釋,不太容易產生共鳴。
“一凡和尚”的作品,同樣也是改出來給自己看的,第三句的推窗動作,改得還很“機械”化,所以連“句意”也無法讓人欣賞。
“當代詩王”的作品一看就讓人發笑,想起有一回和朋友説李白的詩,要怎麼才能學得會?難道動不動就寫“九萬里”、“八千尺”,再用一些誇張的句式來堆砌,就可以學到一個皮毛?
另外,在網上看到酈波在抱怨,網友中多是“三季人”,這麼簡單的詩都看不懂。於是又有人來罵酈波得意忘形,“太囂張了”。
個人認為:酈波有文人的傲氣,他罵人可能也是被逼的。但是
罵人終歸是不對的,所以雙方應該各打五十大板。
不管酈波還是“一凡和尚”,還是各位作家、教授們,少拿點時間來掐架,
默默地寫一些大眾讀得懂的好詩才是正經事。不然,你們就要被“電腦作詩機”打敗了。
另外,動不動就罵“活人”,也是一個不好的現象,大家還是罵一罵唐、宋、元、明、清的詩人、詞人比較好。如罵一下蘇軾某首詞寫得不如李煜好,就沒有蹭熱度,藉機出名之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