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是世界上分佈緯度最北的亞熱帶生物寶庫,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素有“中國國家公園”及“綠色基因庫”的美譽,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中華地理的自然標識;是我國乃至世界都極為罕見的生物資源寶庫,有“動物王國”的美譽。
而秦嶺四寶則是一張廣為人知的“秦嶺名片”,為了保護朱䴉、大熊貓、金絲猴和羚牛,很多普通人付出了努力。
祖孫三代守護大熊貓
秦嶺大熊貓主要分佈在秦嶺中段的南坡區域,據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結果顯示,秦嶺地區生存着345只野生大熊貓,佔全國總數的18.5%。種羣數量比第三次調查的273只增長了26.4%,增幅為全國最高。秦嶺大熊貓種羣總體穩定、富有活力,平均每百平方公里就生活着10只大熊貓,種羣密度居全國之首。據瞭解,秦嶺大熊貓區別於其他山系大熊貓的形態特徵,具有較小的頭骨和較大的牙齒。
1990年出生的何鑫已經在熊貓飼養員這個崗位上幹了十餘年,他與熊貓的第一次關聯,還是在他1歲的時候。
1991年冬天,陝西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巡山行至三官廟附近時,見一隻大熊貓幼崽趴在雪地枯草裏,奄奄一息。工作人員急忙把熊貓幼崽帶回三官廟村,直接找到村民何長林家,他的小孫子(何鑫)剛出生不久,為大熊貓討要奶粉。
得知要給熊貓餵奶,何長林趕緊拿出孫子的奶粉、奶瓶,衝了滿滿一瓶熱奶,然後像抱孫子一樣,把熊貓摟在懷裏;老人彎着腰,一滴滴餵奶粉,這一幕被工作人員拍了下來,於是這張照片一直流傳至今。
後來,何鑫的父親何慶貴成為大熊貓野外監測員,何鑫從小就經常跟隨父親上山尋找熊貓的蹤跡。成年後,何鑫便成了一名熊貓飼養員,雖然年紀不大,但現在已經成為一名“準專家”,何家三代人保護熊貓的傳承也被人津津樂道。
90後羚牛飼養員
秦嶺羚牛是秦嶺山脈的特產動物,也被稱為“秦嶺金毛扭角羚”,主要分佈在沿秦嶺主脊海拔1500米—3600米之間,主要棲息範圍在高山或亞高山區域2200米—2800米的針闊混交林及針葉林兩個林帶之中。
今年二三月份,陝西省林業科學院珍稀野生動物救護基地先後有三隻小羚牛出生,1991年出生的王樂就是這裏的羚牛飼養員。他是周至縣樓觀鎮人,因為熱愛這一行業,放棄原本的工作,成為一名飼養員。
王樂負責餵養的羚牛有基地自己繁殖的,也有從秦嶺裏搶救回來的。王樂説,羚牛是羣居動物,如果落單,可能是交配期爭奪配偶了,也可能是受傷被羣體遺落的。遇到這種情況,基地會將落單羚牛解救回來,再根據羚牛的具體情況看是放回野外還是留在基地餵養。
王樂負責餵養過的羚牛曾經在世園會上“接見”過數以萬計的遊客。
據介紹,在秦嶺山區,每年夏季都會有落單的羚牛下山。研究人員表示,每年七八月為羚牛發情交配期,雄牛之間或雄牛與羣體附近的“獨牛”會發生激烈爭鬥,爭奪配偶,失敗者會離羣出走,自謀生路。這些離羣獨牛性格暴躁,極易傷人。如果“狹路相逢”,一定要注意避讓,不要貿然招惹它們。
據瞭解,近年來,陝西省林業科學院珍稀野生動物救護基地共繁殖羚牛58頭。
他見證了朱䴉隊伍的壯大
朱䴉曾廣泛分佈於中國東部、日本、俄羅斯等地,由於環境變化等因素導致種羣數量急劇下降,瀕臨滅絕。20世紀80年代,世界僅存的7只朱䴉在陝西洋縣被發現,從此朱䴉的命運開始被世人關注。30多年來,朱䴉野外保護和人工繁殖同步發展,使朱䴉數量迅速增長,種羣質量穩步提升,逐漸擺脱了瀕危的局面,朱䴉拯救是全球瀕危物種保護的成功典範。
今年55歲的劉義用了30年的時間見證了朱䴉數量穩步增長的過程。
劉義説,最早時,觀察野生觀察朱䴉都是人跟着朱䴉跑,才能獲得一些朱䴉的行為資料。那時候,朱䴉主要生活在海拔較高的山區,但隨着秦嶺低海拔地區生態保護越來越好,朱䴉也逐漸從高山上轉移到低海拔地區,甚至平原地帶。並且通過當地政府、保護區對當地居民的宣傳,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要性,當地村民和朱䴉逐漸形成和諧共處的局面。
1992年,劉義被調到朱䴉人工繁殖中心,跟隨專家學習朱䴉人工繁殖。從那以後,劉義逐漸成為一名朱䴉人工繁殖專家。剛到飼養中心時,中心只有6只朱䴉,而且個別年齡較大,但劉義和同事以及專家團隊攻克人工繁殖朱䴉的難關,並先後向韓國、日本以及國內的其他地區放歸了200多隻朱䴉。
目前,劉義是朱䴉人工繁殖中心飼養部部長,剛出生的小朱䴉在他眼中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幾天不見就會想念。有時候休假,也會專門到飼養中心看一看。
5月22日,華商報記者見到劉義時,他正拿着望遠鏡在飼養中心轉悠,時不時用望遠鏡看看大籠子裏朱䴉的情況。在他眼裏,孵化出兩隻小朱䴉的“爸爸媽媽”是有功之臣。
劉義説,小朱䴉剛出生時,飼養中心會給其建立一個檔案,這個檔案裏會記錄這隻小朱䴉的編號、出生日期、父母信息等資料,就像人的身份證一樣。起初的幾個月,小朱䴉是在小籠子里人工餵養的,等它長大後就會被轉移到大籠子裏,大籠子裏的環境與野外差不多,這樣是為訓練朱䴉自己尋找食物以及野外生存的能力。最終,這些朱䴉會按計劃放歸大自然。
劉義説,這些年,朱䴉數量能這麼快速的增長,跟科學技術有關,更重要的是秦嶺裏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否則孵化出再多的朱䴉也無法生存,並且現在野生朱䴉活動範圍越來越大,這也説明適宜它們生存的環境越來越好。
她與金絲猴感情深厚
秦嶺金絲猴大多棲息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秦嶺深山,是我國特有的瀕危珍稀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它們是羣居性動物,但並沒有猴王,金絲猴羣有着它獨特的重層社會結構模式,以類似家庭的一夫多妻制單元為基本,層層嵌套,形成族羣、分隊、羣的結構形式,共同覓食和躲避天敵。
45歲的譚林利是陝西省林業科學院珍稀野生動物救護基地的一名保育員,她從2011年開始從事動物飼養工作,剛開始是餵養朱䴉,從2014年開始餵養金絲猴。幾年時間,譚林利已經與她餵養的幾隻金絲猴培養出深深的感情。
6月3日,準備進籠餵食的譚林利剛走到門口,金絲猴們就一陣騷動,一齊看向門口。譚林利笑着説,它們知道該餵食了。譚林利將切好的蘋果遞給金絲猴,幾隻活潑的金絲猴立即過來拿,而當有一隻已經拿了一塊蘋果的金絲猴再伸手出來,譚林利一句“你不是有了嗎?”金絲猴就將手縮了回去。
譚林利説,給金絲猴遞食主要是為培養它們與飼養人員的感情,這也有助於對金絲猴進行近身醫療檢查,方便科學研究。現在籠子裏這8只金絲猴一直都是她餵養的,裏邊的幾隻小金絲猴是從出生開始就由她照看的,金絲猴經常學習她的行為,有時候還會自己拿出水管沖洗地面。現在長時間不見這些金絲猴,還真有些想念。
據瞭解,陝西省林業科學院珍稀野生動物救護基地從1987年開始飼養金絲猴,歷經三十多年的探索研究,先後攻克飼養、繁育等技術難關,取得單隻雌性金絲猴三年兩胎的繁殖記錄,累計繁殖67只,為北京上海等國內多家動物園提供金絲猴種源60多隻,現有金絲猴30只。經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批准,建設了規模50-60只金絲猴核心種羣,為金絲猴種羣的發展和野化放歸提供種源保障。 華商報記者 張成龍 攝影 趙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