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文化總序
中國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中國文化的象徵。在幾千年浩瀚的歷史進程中,龍成了一種文化。它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藴。對每一個炎黃子孫來説,龍的形象是一種符號、一種意緒、一種血肉相連的情感。“龍的傳人”、“龍的國度”也獲得了世界的認同。上下數千年,龍已滲透了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成為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澱。龍成了中國的象徵。
為傳承傳統民族文化少年國學院推出龍文化系列線上課程,通過説龍、弈龍、寫龍、畫龍來讓同學們瞭解和體驗龍文化。
絢爛的龍文化
在中國文化中,龍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響。
從距今8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對原始龍的圖騰崇拜,到今天人們仍然多以帶有"龍"字的成語或典故來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中國龍文化,上下數千年,源遠而流長。
然而,
五六千年前新石器時代的紅山文化時期,先人們就雕刻各種"C"形玉龍、玉豬龍等作為禮器,拜祭天地山川。
商周時期龍文化更得到廣泛的傳播,在各種精美的青銅器和玉器中,龍的形象經常出現。
“龍,鱗中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長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潛淵。”
漢代飛龍,是否和霍去病墓石雕很相似?
漢以後的龍形象逐漸凸顯出其“集合了多種動物”而來的文化形象。
古語有云:“龍有九似”。即:角似鹿、頭似駝(馬)、眼似兔(龜)、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其實,龍的取材對象遠遠不止這九種,鱷、蜥蜴、豬、馬、熊、鯢、象、狗、羊、蠶、鳥類,以及雲霧、雷電、虹霓、龍捲風、古動物化石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參與了龍的融合。
隋唐以來,龍已經徹底變成了獸身,身體變成了獸與蛇的混合體,脖子以上類似今天的龍形,身體是拉長的獸身,尾巴可以説就是獸尾。唐龍的爪子有鳥形也有獸形。
龍飛昇於雲天。於是就具備了溝通天地,做天地間的橋樑和信使的能力。那些帝王君主們之所以以龍自比,其根本點就在於瞅準了龍的“通天”的神性,和充當天地間橋樑和信使的能力。
秦漢以後,皇帝有了很多的專屬象徵。此時龍成為帝王的象徵。歷代皇帝都自稱為"真龍天子",還把龍字用在帝王使用的東西上,如將皇帝穿的衣服稱為龍袍、皇帝坐的椅稱為龍椅、皇帝睡的牀稱為龍牀等。
元龍龍角長,頭部其他部分與宋龍類似,四肢關節有很長的毛,身體極度拉長,四肢較長,脖子略細,尾部沒有火焰形尾鰭,只有普通的尾巴直接結束。
總結
1. 最早的龍是新石器時代簡單質樸的“原龍
2. 中經夏商周時期神秘抽象的“夔龍”
3. 春秋戰國與秦漢之際粗獷雄健的“飛龍”
4. 魏晉隋唐剛柔並存的“行龍”
5. 宋元明清複雜華麗的“黃龍”
6. 直到當代的吉慶嘉瑞的“祥龍”
歡迎關注中國兒童中心公眾號
讓你永葆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