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世界總是需要有靈魂的建築

由 公松臣 發佈於 休閒

毛大慶,優客工場創始人兼董事長、共享際創始人兼董事長、鴻坤集團高級合夥人、萬科集團外部合夥人。優客工場作為中國共享辦公市場的頭部企業,在空間內容填充與運營方面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大觀建築設計成立後不久,毛大慶就入股了大觀,成為了申江海的合夥人。自此,在毛大慶的支持下,申江海展開了他的城市更新的長線主義。

建築師,是我最不陌生的行業。因為從小就是跟着當建築師的外公長大。後來自已也成了一名不稱職的建築師。過去這三十年裏的工作經歷一直與城市與房子有關,從而接觸了太多建築師同行。在我成長曆程的記憶中,建築師曾經是個讓女孩子們認為非常“帥”的稱謂。

一、我眼中的建築師風格

在我看來,建築師(Architect)大概分為兩類,一類是工程師派,大概就是做標準化的建築,人們在每一座城市中見到的那些似曾相識或者辨識度非常低的建築,大概都出此這類建築師之手。我不能説這樣做有什麼不對,畢竟建築創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的約束太多,不可能像藝術家那樣隨心所欲,甲方的要求、甲方的審美、五花八門規範的限制、成本的考量、施工進度的考量………都要加入到建築師的設計過程中。在這些反設計的條條框框的束縛下,能將一棟建築設計到及格的水平,也已經是不易了。

當然,還有一類建築師,我視之為藝術創作者。他們設計建築的初衷或目標都是成為文化的精華,表達一種自我對城市、對生活的熱情與態度。當我們置身於這類建築前,彷彿時間可以凝固,我們看到的、感受到的不再是冷冰冰的磚瓦鋼筋水泥,而是靈魂滲透出來的光輝。

這就是建築藝術之於人類的最大魅力所在,真正有靈魂的建築,一定會帶給觀者、進入者、使用者時刻迸發出來的快感與靈感,更有難以言表的吸引力與融合力。與此同時,我們必須承認,這類建築的始作俑者,必須要有絕大的勇氣與果敢,並善於將商業的本質包裹於建築的藝術之內,不着痕跡,這就是高級的建築藝術。

二、城市更新的建築美學

我一直特別嚮往以建築師的身份終結自己人生的定義。但是經過這二十餘年,我越來越不抱希望,也越來越敬謂於這個稱謂,只希望還能保留一雙可以有獨特審視“美好”能力的眼睛。

大觀建築設計是優客工場的生態公司,我也是江海在萬科時期的老戰友。我們不約而同在同一年選擇了創業。雖然貌似我做了運營方面的嘗試,他堅持在設計領域耕耘,但是不約而同地都把眼光落在了“城市更新”。我從十多年前開始觀察日本、香港的城市建設與變化,他們已經進入到熟練的城市更新循環中很多年,而我們才剛剛開始討論,開發者和房地產的傳統巨大慣性還讓行業從業的人們沉浸在土地開發和新建的習慣思維裏。也許先走出一步的人會面臨重重艱難,但是如果基本的方向是必然趨勢,那麼所有的嘗試就一定存在價值。

這些,也許都是我們出發的初心吧。

這些年來,中國的城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隨着人口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城市從面積到容積、從整體佈局到亭台樓閣,都在倒逼着一場羣像而非模塊化的整體更新。

事實上,城市更新並不是什麼新鮮課題,一直以來,它都是國際城市規劃學術界研討與關注的重要課題,是一個國家城鎮化水平進入一定發展階段後面臨的主要任務。

在這個問題上,我和江海心存默契,身為地產業者,隨着對於政策、措施的理解程度不斷深入,對城市建築與人文關懷的考察層次不斷細緻,我們相信,一座城市的形象,從不應取決於那些最高、最大的刻板印象,而來自於每一條街巷中最細枝末節的匠心之作。

三、改造空間的創作是與環境對話

我們都相信,一座城市中,最能表達它所處的時代、社會的歷史與未來的工具就是建築,城市更新並非易事,它必須來源於建築師發自靈魂深處對於社會的高度責任感與判識力,以及對未來願景的表達。建構一個擁有靈魂的空間,其意義在於世代傳承的橋樑也由此而成,並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被城市中生活的人們精到地解讀出建築空間所包含的願望、努力、能力。

這就是我們熱愛建築設計的根,一種建築文化的底藴所在。

説起我和江海這幾年來合作的作品,也正是遵循着我們充分的默契與對建築文化的理解所創制的。

在優客工場的辦公空間和共享際生活方式集合項目中,大部分是既有建築改造項目,而我們改造的目的只有一個, 就是激活煥新。我們不僅追求一個空間內部的更新,更追求這個空間作為一個獨立的建築作品對於整個城市更新進程中的推動力。

承載着這個美好的願望,卻給空間的改造增加了很大難度。

如果把建築視為一門藝術,那麼我們不會稱其為難度,而是一種創作過程中的磨礪。

從最終的改造結果看,它們確實達到了我們的期許,一方面,給使用者帶來了便利以及更多元的體驗;另一方面,從城市的角度看,將舊的空間重新利用,激活建築周圍的社區,讓城市與建築產生了靈魂上的連接,而不是孤立的存在。

更高級的建築文化,必須讓空間擁有自創造的能力,意即賦予空間更多靈魂性的表達,空間的設計和規劃是一個很有創造力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決定建築、綜合體或者城市空間需要採用什麼形式或什麼形象來出現。

另外,與居民住宅區內的建築物相比,除了建築本身的設計感,商業空間的設計還要求更多與周邊環境的對話,絕對孤立的存在。一個商業建築作品,需要對城市狀況做出積極的貢獻。

四、大觀之美 源自長期主義的建築基因

在我的建築觀中,在某些層面上可能略顯理想主義,這也是我個人的性格,從上大學,進入職場,進入地產圈,創業,一路走來,物以類聚,人以羣分,所以我才對江海和他的建築作品、設計風格有着特別的青睞。

總體上看,我對於大觀的建築作品有種奇妙的感覺,他們的作品帶有長期主義的建築基因。一方面,他們樂於嘗試新的實驗性的先鋒派的設計,但實驗性又絕不會向實用性妥協,這是最難能可貴的一點。堅持風格,發掘在地文化的特徵,將傳統與現代、理性與激情相結合,改變人們習以為常的視角,營造更具長期審美價值的視覺效果。

城市更新的進程中,最需要的還是創新,其中包括空間運營方式、設計以及合作模式,這些都同樣重要。所以出現了國內外獲得過大量設計獎項的東四共享際,打磨廠共享際,以及最近完成的昆明大悦城優客工場等充滿了設計感和在地文化特徵的項目。

比如我們的東四共享際,完美融合了老北京胡同的風格特徵,又在原有並不寬裕的空間基礎上完成了非常大膽的立體化呈現,如今已經成為北京老城區內知名的文化集散地。

之所以能產出這些經典的建築作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在優客工場、共享際諸多項目與大觀共同探討的過程中,我們之間不是常規的甲方提要求,乙方去滿足,這樣給了設計師更大的空間去發揮設計能力,也讓整個空間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五、建築藝術的哲學維度

此刻,《城市更新與共享空間》的樣書擺在我的面前,那些我熟悉的或不太熟悉的建築躍然紙上。在圈外人的欣賞視角,這些美輪美奐的建築令人歎為觀止,而在我的視角,又多了三個比較內斂的維度,一是商業判識,二是歷史價值,三是哲學意識。

在商業判識上,毋庸多言,大觀的作品擁有非常高的商業價值,這也是最令我感動與欣賞的一點,他們的設計絕不會妥協於商業,但也絕不會背叛商業。

在歷史價值上,我知道這些建築一定是有銘錄更長久時間的資質的,因為建築擁有了靈魂,就不會輕易、也絕不甘心成為過客。

更重要的是,在哲學意識層面上,我強烈感受到大觀建築的作品中瀰漫出的那種對於城市更新、對於人文主義的思辨力,這是一種很微妙的感覺,難以言表。

正如王澍所言:一個足夠好的建築師必須是一個哲學家。

寫在最後

城市更新的話題由來已久,也是未來巨大的設計趨勢,但是對於每一個參與者,卻都是一個新的開始,是一片陌生的領域,每一個項目都是一次新的研究。這本書或許能從實踐的角度給人們一些啓發,城市更新也不僅僅是設計師與開發商之間的課題,更應該是大眾參與、全民思考的話題。

現在,我誠摯地向所有熱愛城市研究的讀者推薦這本另類的建築圖冊,它是大觀建築對於近四年來部分城市更新項目的思考與探究,不一定成熟,但很值得分析。

最後,我更希望有幸閲讀本書的讀者,有機會可以走入大觀建築的作品,身臨其境,感同身受,去體驗那種身處其中的“戲劇化”體驗。

當你們身處一棟擁有靈魂的建築作品之內時,舞台已成,任你徜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