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長假將至,故宮又是一票難求。這個時候,黃牛又活躍了起來,不僅做起了搶票生意,還將不對外出售的“故宮博物院典藏如意展”邀請函炒到了一張1200元。
這不是“邀請函”第一次被盯上。去年,“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大展,就有人把展覽“嘉賓票”炒到了一張1800元。有賣家稱,這種票無須身份信息,直接進就可以,有人問就説是朋友送的。説起來,故宮給專業人士、合作伙伴等發放“嘉賓票”“邀請函”等本沒什麼,可如果這些特殊門票屢屢被黃牛鑽空子,就需要引起警惕了。
對此,故宮方面也曾回應:“檢票口會追問每張票的來源,若發現遊客的嘉賓票是網上購買的,則無法入院參觀。”而除了把好最後一關,也需要更有效的前置措施,避免遊客花了冤枉錢。比如,“嘉賓票”等特殊門票的發放能否更嚴格?直接在票上印上名字,來個實名制?不管怎樣,必須嚴加防範,不給商業性轉讓留下空間,不然亂了市場不説,還會傷了大家的心。
再進一步看,黃牛要嚴打,而其後暴露出的“進宮難”問題也要下力氣破解。作為著名的旅遊景點,故宮遊客數量一直居高不下,再加上近些年來,600多歲的故宮積極“出圈”,引來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打卡”。不過,故宮承載力畢竟有限,把遊客都放進來並不現實。再説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單就北京來説,有精品、有故事的人文歷史好去處就不少,為何要“抱着水缸喊口渴”?説到底,還是故宮這樣的知名景點太少,不少好去處都養在深閨人未識。從這個角度講,破解“進宮難”不是故宮一家的事,而是需要各個文化場館公共努力,打出自己的知名度,如此既能緩解文化市場供給的不平衡不充分,也能為自身發展尋得更大空間。
這一方面,各方不妨向故宮看齊。一方面,傳播方式要創新。這些年,做APP、搞H5、拍紀錄片以及線上辦展,讓收藏在禁宮裏的文物、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了起來”,效果有目共睹。另一方面,服務方式也要創新。比如進一步增加開放面積與時間,以及在辦大展時推出分發號牌、分時段參觀等措施,等等這些既能合理限制人流,又能給看展創造了相對舒適的環境,可謂一舉多得。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各方當協力探索、推介更多好去處,滿足市民、遊客的多元需求,大夥兒便就不會只盯着故宮不放了,“黃牛票”也自然會失去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