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溪九隴環而抱,雲可耕兮月可釣。
翠草凝香黃犢肥,銀波弄影金魚跳。
—— 清·俞俊《俞源八景歌之一》
浙江金華俞源村,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村莊,這座小村中至今仍留存着一千多座始建於明清時期的古建築。這些建築工藝考究,古色古香的磚瓦和屋檐流露出濃厚的文化底藴。來到這座村莊的遊客,總會產生夢迴明清的錯覺。它的古樸和雅緻,讓無數遊人流連忘返。
多年以來,居住在這座村子裏的居民並沒有覺得生養自己的土地如何特殊,他們在這裏辛勤耕作,過着與世無爭的生活。直到某日,一客機經過村莊上空,飛機中的一位略懂風水術的乘客看出了小村的不凡:
這座村的附近總共有十一條縱橫交錯的山崗,這些山崗與村子共同構成了“黃道十二宮”;
村莊中井然有序的二十八座小樓恰好對應了“二十八星宿”;
村莊中的七口水井則恰似北斗七星。
難道這是某種巧合嗎?
當這名乘客帶着好奇心來到這座小村時,他將村中的每一座建築都畫到紙上,發現俞氏祠堂恰好佔據“天罡位”,這才意識到這座小村的構造絕非偶然,而是建造者有意為之。沒過多久,俞源村的奇特結構便不脛而走,引起了各界的廣泛關注。
那麼,建造出這座村子的高人究竟是何許人也呢?人們尋訪了村子裏的許多老人,終於挖出一段鮮為人知的秘辛。
俞源村地勢自西南向東北緩降,西南部屬中低山區,北東部為丘崗與溪谷相間地形。與桃溪鎮界上的白巖頭尖,海拔1098米,為境內高點,呈“九山半水分半田”的地理格局。南宋時,在松陽任儒學教諭的杭州人俞德過世後,兒子俞義護送靈柩回杭,路過這裏投宿時,停放在溪邊的靈柩被紫藤纏繞起來。俞義認定這裏是神地,便置地葬父,守墓時便與當地人通婚。
到了元朝末期的時候,社會動盪,劉伯温的知交好友俞淶和族人居住在深山中,誓不出仕。淡泊名利的俞淶與劉伯温交情匪淺,兩人一直保持着書信往來。即便是在劉伯温幫助朱元璋打下萬里河山身居高位時,他仍不忘這個居住在深山裏的好朋友。劉伯温的祖籍是青田縣,從南京返鄉時總要經過俞淶所在的大山。劉伯温每次回家,都要去拜訪這位友人,並在山中留宿一宿。
某次,劉伯温來到俞源,發現村裏旱澇交替。劉伯温深諳天文地理,他來到山上觀察俞源村的水脈走勢,發現村口的直溪不便灌溉。於是,劉伯温親自帶人以星象圖改變了溪流的走向,引水經過村莊,以溪水為界限修建了太極村。
從這以後,俞源村安居樂業。時至今日,俞源村自俞淶以下已傳承了二十八代,現已成為我國人丁最興旺的俞姓村。
關於俞源村的佈局,當地還流傳着一些傳説。
據説,村子裏的一草一木都是非常考究的,不能輕易移動或破壞,一旦破壞了這裏的風水結構必將招致天譴。在建國之初,曾有村民想要填掉村子裏的一口水井,將空地用作他途。誰知水井剛剛被填好,這家人的房屋便走了水。
為了取水滅火,村民跑到另一口水井打水,沒想到因為路途遙遠當他提着水桶歸來時,大火已無法控制。這名村民悔之晚矣,立即請人挖開了被石塊填滿的水井。經此一事,村民再想破土動工一定會請來族裏德高望重的長輩,與族中擅長風水術的族人定奪之後再做決定。
時至今日,俞源村內仍有不少科學家解釋不通的謎團。
自劉伯温將直溪改造成太極河過後,六百年來俞源村從未發生過一次洪災。在村子裏的一座“商坐樓”下,有一口占據北斗位的古井,這口井就像是天氣預報一樣,每逢天氣晴朗萬里無雲時,井水便清澈見底。一旦井水變得渾濁,説明擇日便要下雨。起初還有人不相信這口古井如此靈驗,親自試驗後發現百試百靈,這才不得不歎服這口“氣象井”的奧妙。
每年的陰曆六月二十六日,俞源村村民都會慶祝當地特有的節日“圓夢節”,每逢這天總是天公作美降下甘霖,百年來鮮有例外。即便是在浙江地區普遍大旱的災年,俞源村民仍能等到這場如期而至的“圓夢雨”。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六百年時間裏,俞源村共誕生了二百六十多名京官。某村村民如此高頻率的入仕,在歷史上實屬罕見。
在這座住着俞姓人的村莊裏,至今仍留有一座“伯温草堂”,據説,這是當地人為了紀念這位給俞源村帶來生機和希望的偉人所修建的。村子裏上了年紀的人,總會聚集在這座草堂裏,喝一壺散發着清香的綠茶,回味那些發生在村莊中的逸聞軼事。
參考資料: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關於公佈第一批“國家森林鄉村名單的通知”》、《浙江省武義縣俞源鄉俞源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