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坐轎上山”被網暴,該聽聽抬轎師傅怎麼説 | 新京報快評

遊客“坐轎上山”被網暴,該聽聽抬轎師傅怎麼説 | 新京報快評
2021年10月17日,雨後的衡山霧氣朦朧,遊客體驗坐轎子上山。圖/IC photo

據上游新聞報道,近日,一旅遊博主在網絡上發視頻稱,自己因為在重慶某景區僱人抬轎子(當地稱為滑竿)上山,卻遭遇了網暴。於是,怎麼看待景區轎伕職業,一時間成為網絡熱議話題。

認為“年輕人不要坐轎子”一方認為,大家都生而為人,你憑什麼花錢踐踏他的尊嚴?另一方則認為,一個花錢坐轎,一個憑力氣吃飯,有什麼不對?也有網友調侃,現在網絡上有個怪圈,客人説可以,大哥説可以,網友説不行!

有需要的遊客,可以花錢請師傅抬着轎子“坐轎上山”,這在各大景區都是尋常事。一個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生意,沒想到也鬧出了網暴風波,甚至導致“現在年輕人都不敢坐了”,這也影響了抬轎師傅的生意。

“年輕人不要坐轎子”的“踐踏尊嚴論”,表面上看是為抬轎師傅説話,底色卻是歧視體力勞動的優越感。按照他們的邏輯,花錢坐轎子是踐踏了抬轎師傅的尊嚴,那收錢抬轎子的師傅豈不是成了出賣尊嚴?這種論調本質上,仍是歧視體力勞動的觀念在作祟。

實際上,服務也是一種市場交易,是你情我願的自願活動,彼此身份平等。景區的抬轎師傅不是舊社會的僕役,和顧客之間不存在人身依附關係。

網上公佈的視頻裏,年輕的博主和抬轎師傅有説有笑、互動良好。博主還和抬轎師傅換過位,試着抬了抬,結果當然成了擺拍,也只能是擺拍。博主既沒有這個體力,也沒這個技術,只能自嘆弗如了。其間,博主沒有高人一等的想法,抬轎師傅也沒有低人一等的自卑。

如果連勞動者的飯碗都不關心,又談何關心勞動者的“尊嚴”?有網友説得好,“轎伕也是憑力氣吃飯,花錢坐轎也是給人家賺錢的機會,都不坐了,人家怎麼賺錢?”

這番樸素的話,卻説出了市場活動顛撲不破的真理。從來沒有單方面獲益的市場活動,沒有需求就沒有供給,也就沒有生產和就業。普通勞動者並不需要經濟學培訓,就能理解這些市場規律,因為他們的利益和市場活動休慼以共。

視頻中抬轎師傅之一的倪師傅,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他是家裏主要的勞動力,他在景區抬轎子每個月可以掙3000-4000塊錢,對於農村家庭來説是比較可觀的。因此,“肯定想大家都來坐,個人工作掙錢得嘛”。

顯然,倪師傅們並不會感謝那些打着維護他們尊嚴旗號、事實上卻砸他們飯碗的網友,他們也不可能認同“年輕人體力好,就不該坐轎子”的“好意”。

保護這些正常的市場活動不受外力干擾,才是應該做的。這一點,在互聯網時代尤為重要。

互聯時代是一個人人都有話筒的時代,無意間就放大了輿論的聲音。這當然是時代的進步,但是,其副作用是一些極端言論、極端思維,也更容易“劫持”大眾輿論。

這在市場領域也尤為顯著。正常的市場交易中,買方沒意見、賣方沒意見,行政主管部門也沒意見,唯獨部分網友“有意見”,就製造出了新的問題。

此前,還有“天那麼熱,大家不要點外賣,讓外賣小哥在家吹空調”之類的説辭,也和“年輕人不要坐轎子”類似。因此也有網友回懟這類説辭,“他們給外賣小哥付空調費嗎?”

在市場活動中,旁觀者要剋制“我為你好”的道德僭越衝動。畢竟,別人的需求你不懂,人家的得失自己會算。

經濟學家亞當·斯密説過,“社會上,除了乞丐外,沒有一個人願意全然靠別人的恩惠過活”。這些在市場活動中找茬的網友,卻是以口惠而實不至的虛擬施恩,無意中將勞動者的勞動價值予以貶低。

抬轎師傅生意清淡或許是多種因素造成的,但勞動者的勞動價值理應被肯定,旁觀者更不應該動輒掄起“道德大棒”責難消費者,甚至對其網暴。一份合法正當的職業能否存續,也不該是部分“找茬”網友説了算。

撰稿 / 關不羽(財經專欄作家)
編輯 / 徐秋穎
校對 / 吳興發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79 字。

轉載請註明: 遊客“坐轎上山”被網暴,該聽聽抬轎師傅怎麼説 | 新京報快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