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棵樹到一片“海” 塞罕壩精神的“綠色接力”

從一棵樹到一片“海” 塞罕壩精神的“綠色接力”

熱解讀夏有林海滴翠,百花爛漫;秋有赤橙黃綠,層林盡染。處暑時節,位於河北省承德市的塞罕壩綠意盎然,美景如畫。

8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赴塞罕壩機械林場考察。在塞罕壩精神發源地、百萬畝林海起源地——尚海紀念林,總書記同林場職工代表親切交流,鼓勵他們“再接再厲,二次創業,在新徵程上再建功立業”,勉勵全黨全國人民發揚塞罕壩精神,“把綠色經濟和生態文明發展好”。

什麼是塞罕壩精神?塞罕壩精神意味着什麼?從三代人的“綠色接力”中我們可以找到答案。

從一棵樹到一片“海” 塞罕壩精神的“綠色接力”

從1962年開始,三代塞罕壩人用50多年時間,將這片曾經“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僻高嶺改造成為115萬畝、世界最大的人工林海。從一棵樹繁衍出一片“海”,每棵樹的年輪都見證了塞罕壩的成長,記載着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

從369名平均年齡不到24歲的拓荒先鋒到一代又一代久久為功的造林人,從老一代塞罕壩職工的“戰天鬥地”到新一代林場職工的接力傳承,每一代塞罕壩人用其矢志不渝的拼搏和奉獻精神,詮釋了對綠色理念的徹悟和堅守,踐行了對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使命和擔當。

從一棵樹到一片“海” 塞罕壩精神的“綠色接力”

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專門對塞罕壩林場建設者的感人事蹟作出重要指示,高度肯定“他們的事蹟感人至深,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生動範例”。

“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塞罕壩精神的高度概括,深刻揭示了塞罕壩精神的豐富內涵。從因林而生到與林共進,三代塞罕壩人用青春與汗水鑄就的綠水青山,在歲月更迭中變成金山銀山,詮釋着綠色發展的真諦,昭示着生態文明建設更加美好的前景。

從一棵樹到一片“海” 塞罕壩精神的“綠色接力”

2017年,在第三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榮獲聯合國環保最高榮譽——“地球衞士獎”。2021年,在全國脱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獲得“全國脱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

更大的綠色奇蹟還在路上。到2030年,塞罕壩森林面積將達到120萬畝,生態功能將顯著提升,生產生活條件也將明顯改善,綠色產業健康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現代林場將呈現在世人面前。

種下綠色,就能收穫美麗;種下希望,就能收穫未來。建設美麗中國的路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不斷在實踐中得到驗證。

黨的十八大以來,從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生命共同體”初具規模,到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生產生活,再到經濟發展與生態改善實現良性互動,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生態文明建設推向新高度,美麗中國新圖景徐徐展開。

“山積而高,澤積而長。”進入新發展階段,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推進,目標更明、標準更高、力度更大。“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

發揚塞罕壩精神,在新徵程上再建功立業,必須始終保持持之以恆、久久為功的精神勁頭,以大無畏的勇氣面對和克服前進道路上一個又一個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而不懈奮鬥。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03 字。

轉載請註明: 從一棵樹到一片“海” 塞罕壩精神的“綠色接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