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三山五園“買賣街”循跡

由 費玉榮 發佈於 休閒

香山買賣街復原圖 蘇州街店鋪 蘇州街 同樂園買賣街舊址 香山買賣街遺址

◎户力平

2021年底,以歷史上“圓明園買賣街”為藍本的“拾光買賣街”開街了。

所謂“買賣街”,也稱“宮市”,是清代皇家園林中仿照民間街景興建的商業街。歷史上“三山五園”地區曾有過七條買賣街,分佈於暢春園、圓明園、靜宜園和頤和園。那這些買賣街具體位置何在?曾有怎樣的繁華?而今又有哪些遺蹟可尋呢?

歷史溯源

買賣街與蘇州街有別 建築之格局有所不同

其實,所謂的“買賣街”,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商業街,而是清代皇家園林中營造的一種特殊的世俗鬧市,也就是供皇帝和後宮妃嬪們感受民間生活而逛街行樂的場所。街上的店鋪、商號、茶肆、客棧大多依照民間井市的樣式構建,可謂應有盡有,使人真好像置身於繁華的井市之中。

通常將乾隆皇帝南巡,即乾隆十六年(1751年)前,以北方傳統市肆格局為主興建的商業街稱為“買賣街”。而將乾隆皇帝南巡後仿照江南蘇州市肆格局興建的商業街稱為“蘇州街”,也泛稱“買賣街”。

御園中為什麼要設買賣街呢?其説法主要有兩種:一是因皇帝每次出行,老百姓都得迴避,店鋪關門,不見街市景緻。在皇家園林中設個買賣街,皇帝可以體會些民間鬧市的生活意趣;二是長期生活在禁苑的后妃宮眷、阿哥公主們幾乎與世隔絕,有了買賣街,他們才能有機會感受一下老百姓逛廟會、趕集市的樂趣。

蘇州街,即仿照江南姑蘇街市,在北京皇家園林中修建的街市。據考,蘇州街的原型是古代蘇州城西北部的山塘街。“三山五園”地區的蘇州街,均建於乾隆十六年,即弘曆下江南之後。

買賣街“開街”的時間並不固定,每次“開街”多是帝后駐蹕之時。開市時兩個太監抬着一面大銅鑼,沿街而行,一邊敲一邊喊“開市囉”,各家店鋪的“掌櫃子”聽到鑼聲立即“開門迎客”,繁鬧一時。“閉市”時則是太監抬着大銅鑼,再次沿街而行,一邊走一邊敲鑼喊“閉市囉”,“商家”聽到鑼聲及叫喊聲便紛紛“閉市打烊”。

嘉慶時期,由於政府財政不斷吃緊,嘉慶帝下旨罷去了“三山五園”中買賣街的商業活動。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焚燬圓明園等西郊御苑時,這些買賣街多被毀壞,此後逐漸消失。

暢春園

買賣街仿照江南市肆風格 蘇州街大致走向尚可尋找

北京清代皇家園林中最早設置的買賣街,當屬暢春園買賣街,其大致位置在今天海淀體育中心南部。按照清代暢春園復原圖所標註的範圍,我尋到當年暢春園南宮門所處的位置,但除了高樓大廈外,沒有任何蹤跡可尋。

暢春園是清廷入關後興建的第一座園林。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南巡歸來後,對江南景緻頗為青睞,故在西郊海淀鎮西北部明神宗外祖父李偉的清華園(非今清華大學之清華園)舊址上,仿江南山水景緻營建,歷時6年告竣,被譽為“京師第一名園”。

據清《日下舊聞考》記載:在暢春園西路北端“集鳳軒後河橋西為閘口門,閘口北設隨牆,小西門北一帶構延樓自西至東北角上下共八十有四楹”,其中包括雅玩齋等。從建築形式和名稱上推斷出這是一條典型的京城市井風格的街市店鋪。《暢春園史話》稱:“暢春園是1684年清朝康熙皇帝南巡歸來後啓建。其西路買賣街有玩芳齋、買賣街、無逸齋、菜園、關帝廟、娘娘廟、凝春堂、蕊珠院等景點。”因暢春園消失年代久遠,已無法考證這條買賣街的建築規模,甚至連大致的位置也無法確定。

由此沿北四環路東行不遠,便來到海淀橋。向南而行,便看到“蘇州街”的路標。查閲一下隨身攜帶的清末地圖,大致能看出位於暢春園南宮門外蘇州街的走向。

據《暢春園史話》記載:“(萬壽寺)之西路北設關門內有長衢列肆,北達暢春園為萬壽街,居人稱為蘇州街。”而《三山五園考略》則記載:“(萬壽寺)寺西城關為萬壽街,俗稱蘇州街,兩行列肆,全仿吳中(蘇州)。舊傳太后喜蘇州風景,建此仿之。”

由此可知,這條蘇州街建於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是乾隆皇帝為崇慶皇太后慶祝七十壽辰而建,規模最大,原長三里,到了乾隆末年已經擴展到十幾里長。建築風格上,是仿照江南市肆風格而建,所以稱“蘇州街”。“街市有酒樓、方亭、平台、更樓、花台、廟宇、村莊土房,山上種植松柏,並添築灰土牆九百丈,在萬壽寺西側設關門。”清代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魏之琇曾到此尋遊,並賦《蘇州街》詩:“樓館青紅百貨俱,水村山郭似姑蘇。小人近市真堪美,翻作人間大隱圖。”

嘉慶末年,萬壽寺廟會期間,皇帝准許鄉民在蘇州街自由設市,蘇州街由禁地逐漸變成公共市場,但部分建築尚存。咸豐十年這條蘇州街與圓明園等皇家御園一起被毀,此後沿着該街的大致走向形成一條鄉間大道。北起海淀鎮,南至萬壽寺,長十餘里。

我沿着蘇州街一路向南,只見街的東側為中關村西區的高樓大廈,西側有些臨街店鋪。不多時來到地鐵10號線蘇州街站,該站因地處蘇州街中段得名。沿着路標所指示的方向,繼續向南走,經過人民大學西門、萬泉莊橋,再向南不遠,便來到蘇州橋。這裏本稱三義廟,因修建三環路時在此建橋,且位於蘇州街故道上,故稱蘇州橋,地鐵16號線在此設蘇州橋站。

由此再向南,沿着西三環輔路而行,走了30多分鐘,便來到萬壽寺的西側,按史籍記載,這裏是當年蘇州街的南端。一路上走走停停,除了路口處可看到“蘇州街”路標外,當年蘇州街的景緻已無蹤跡。

圓明園

兩條買賣街均已無蹤 只有趣聞軼事在流傳

圓明園內曾有兩條買賣街,史籍中有所記載。

從圓明園遺址公園東南門入園,一路向北,走過一座石橋,便來到牡丹觀賞區,其北側是圓明三園之一的長春園含經堂。按照清代圓明園所繪製的地圖,我走到乾隆年間在含經堂東側所置買賣街的位置。

據《圓明園滄桑》記載:含經堂建築羣於乾隆十二年(1747年)已大致建成。其街景是按照京城街市修建的,因弘曆第一次南巡是乾隆十六年(1751年),所以對江南姑蘇的街市景象還沒有直觀的瞭解,故當時修建的買賣街,沒有太多的姑蘇街市元素。

這條買賣街為單面長排臨水的鋪面房,東西走向,長約120米,有店鋪數十家,以小飯館居多,可謂是“小吃一條街”。據傳當時有飯鋪28家,其中含經堂東側的鋪面房共有10座40間,各具風味。

在此尋訪了十幾分鍾,沒有見到當年街市的遺蹟,於是向一位老人打探,沒想到老人竟對這個買賣街有所瞭解。原來他是圓明園東北面的正白旗人。他説含經堂買賣街就在眼前這個河堤西側,臨水而建。據傳,乾隆皇帝最喜歡逛這條買賣街,因為有許多御膳房裏沒有的民間風味小吃。而街上餐館掌櫃的和夥計都是開街前,臨時從京城裏各酒家選來的嗓門洪亮、口齒伶俐的角色充當。每當乾隆聖駕經過這裏,就能聽見“店小二”高聲報菜名兒、掌櫃的噼裏啪啦打算盤的聲音,盡顯生意興隆之景緻。道光年間買賣街逐漸荒廢,咸豐十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被焚燬,如今已無蹤跡。

道別了老人,我沿着林蔭路向西而行,繞過福海南側,再向北一轉,就來到圓明園同樂園舊址。這裏曾有一條買賣街,是“三山五園”中最早修建的蘇式商業街,因緊鄰同樂園而稱同樂園買賣街。

有學者考證,同樂園買賣街至遲在乾隆九年(1744年)的《圓明園四十景圖》上已經出現。也有學者考證,這條蘇州街建於乾隆二十六年以後,即乾隆南巡之後。《南巡秘記》記載:蘇州街“乃闢圓明園之東偏仿蘇杭列廛形式建築,為市街,以資買賣。每年新歲半月間,為尤盛,此園取名同樂,在福海之東,絕似蘇州觀前街及金陵三山街、杭州大街等處景象,其間肆廛鱗次櫛比”。《圓明園史略考》則稱:“(乾隆)二十六年春二月,帝奉太后西巡,幸五台山。三月至正定閲兵,至平陽澱行獵還京師。……又於同樂園設買賣街。”

這條蘇州街主體為南北向,中間有河流過,河上架設雙木板踏跺橋,名雙橋,長街由此被分為雙橋南街和北街,向北延至舍衞城南則形成基本對稱的東西二街,共同組成街市格局。其中南北街總長超過130米,東西街則很短,但街巷為筆直的通衢。

該街一年只開三次,即元旦、端午、中秋三大節。開市時,各商店大門敞開,貨架櫥窗上擺滿了各種商品,門類齊全,琳琅滿目。由太監裝扮成店主、遊商、夥計、居民、驛卒、推車伕、挑夫、小販、攤主,以及説書的、耍雜技的藝人,划拳行令的酒鬼,喝茶聊天的文人,儼然如井市街景。

據傳有一年金秋,乾隆傳旨,八月十二日賜近臣在這條買賣街上的“聽雅軒”看承應戲《霓裳獻壽》。眾臣一聽就明白了,這哪兒是請我們聽戲呀,是讓我們進獻壽禮,因為八月十三日是乾隆的壽日,即“萬壽節”。到了八月十二日,眾臣早早來到戲樓,將自備的壽禮一一奉上,乾隆是龍顏大悦。

只可惜1860年英法聯軍洗劫、焚燬圓明園時,這條蘇州街也隨之被毀。

在此尋訪,未見街市遺蹟,卻看到一塊路牌上寫着“同樂園買賣街”字樣。走進一看,上面以中英兩種文字簡單介紹了同樂園買賣街,還附有一幅清代同樂園買賣街景緻圖。按照路標所知,我來到這條買賣街北端的舍衞城舊址,但只有基址。此處也有一塊路牌,清晰地標註着買賣街所處的位置。於是向一位園林工人打探同樂園買賣街的具體位置,他説就在眼前這條南北走向道路偏西一點兒。

靜宜園

建築規模最小的買賣街 店鋪基址清晰可尋

靜宜園,即今香山公園,元明時已闢為宮苑,清代康熙皇帝在前朝舊行宮基礎上改建成香山行宮。乾隆皇帝即位後加以拓展,建成大大小小的園林景觀80餘處,並賜名“靜宜園”。

尋訪靜宜園買賣街,幸有一位在香山公園工作的朋友相伴。我們從東宮門入園,隨後向左而行,沿着山路走過靜翠湖、翠微亭,便走近香山寺。

朋友介紹説,靜宜園買賣街處於該寺山門前兩道牌樓之間,是西郊“三山五園”中建築規模最小的買賣街,長不足百米。街上設有山神廟、財神廟、龍王廟及福壽齋、馨遠齋、萬興號、鑑古齋、天馥齋、廣源號、萬順號等十多家商鋪。因地處山腳下,更有山村野趣,所以頗受乾隆皇帝的青睞,駐蹕靜宜園時,便令“開街”,隨後帶着嬪妃以“逛街”為樂。

據傳,有一天,乾隆皇帝帶着最疼愛的固倫和孝公主(十公主)來到買賣街。乾隆進了一家茶館,品茶觀景,公主走進一家古玩店,相中了一對瑪瑙手鐲,便花十兩銀子買了下來。不多時,乾隆與公主碰了面,看到她手上戴着的手鐲便問是什麼貨色、多少錢買的。公主如實説了。對珠寶玉器頗有研究的乾隆看了看手鐲,斷定這是假貨,便找到那家古玩店。“掌櫃的”一見聖上駕到,慌忙跪在了地上,説這對手鐲不是什麼瑪瑙,是三日之前在御園外花五紋銀買的一對普通玉手鐲,帶進來想在買賣街上賺幾個錢,沒想到被公主買走了。乾隆皇帝聞聽又氣又恨,厲聲呵道:“以次充好,欺客詐財,實屬可惡!”遂令人將太監假扮的這個“掌櫃”重打四十大板後轟出靜宜園。

可惜靜宜園於咸豐年間遭到英法聯軍浩劫,大部分建築被毀,買賣街也未能倖免,蕩然無存。

説話間,來到路邊豎立着的一處山石前,上刻“香山寺買賣街”幾個字,下面是文字介紹,再下面是買賣街復原圖,標註着每一家店鋪的名稱及山神廟、龍王廟的位置。

朋友介紹説,這是幾年前復建香山寺以後,按照歷史原貌,複製了這幅買賣街分佈圖,從中可以看出當年商鋪所處的具體位置及店鋪字號名稱。

由此往前,是一座高大的牌坊,上書“京師之冠”四個大字。朋友指着牌坊左右的一處處平台介紹説,這些就是當年買賣街店鋪的基址,可以看出每個店鋪面積的大小。

穿過牌坊,多處店鋪的基址清晰可見。其中一處基址旁的石頭上刻着“慶春樓遺址”幾個字。另外兩塊石頭上刻着“山神廟”和“龍王廟”,不用説,因是兩處廟宇所處的位置。

朋友還介紹説,而今香山公園東宮門外仍有稱“買賣街”的街巷,長約一里,是從靜宜園內“買賣街”演化而來,形成於民國時期,為香山兩條文化街之一。

頤和園

後溪河蘇州街得以復建

萬字河蘇州街舊址可尋

頤和園,初稱“清漪園”,始建於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豐十年被英法聯軍焚燬。光緒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稱“頤和園”。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又遭“八國聯軍”的破壞。1902年大體恢復修建了主要建築。

清漪園時期有兩條蘇州街。一條位於萬壽山後河兩岸,全名為萬壽買賣街鋪面房,也稱萬壽買賣街、後溪河蘇州街,俗稱蘇州街。一條位於萬壽山西麓石舫北側,稱西所買賣街或萬字河蘇州街,又稱小蘇州街。

從頤和園北宮門入園,前行幾十米,是一座三孔石橋。站在石上向左右觀看,蘇州街的景緻盡收眼底。

這條買賣街以正對北宮門的三孔石橋為中心,橫貫東西,是一條模仿蘇州水鄉城鎮建造的“兩河夾一街”形式的宮廷商肆,長約270米,曲折蜿蜒的湖兩岸上,70餘座200餘間鋪面鱗次櫛比,以河當街、以岸做市,別有景緻。

該街從乾隆時建成,存在了近百年時間。咸豐十年所有鋪面建築都被英法聯軍焚燬,留下的只是頹垣斷壁。光緒年間曾兩次修復御園,但因財力不足沒有修復。一直到1983年,以恢復清漪園時期景觀為目的,歷時4年進行復建,大致恢復了清代的建築格局。1990年9月對外開放。

從售票處進入蘇州街,我沿着西南側蜿蜒的湖岸,按順時針方向而行。第一家店鋪名為蘭馨樓,由此向西,依次為恆升號、集錦樓、怡古齋、登雲齋、細香鋪、瓷器店、吐雲號等店鋪。

行至最西段,走過一座吊橋,來到河的北側,第一家店鋪名為恆泰號,由此向東,依次為官車鋪、輻輳號、川菜鋪、百味館、元吉樓等。

從石橋下穿過,來到河的東北側,第一家店鋪名為玩古齋,由此向東,依次為妙化齋、織布所、如雲號、煙袋鋪、皮貨莊等。轉到東北角,再往東走,有風箏鋪、老針鋪、三義厚、日升號等。走過一座吊橋,就來到河的東南側,有音器鋪、同順和、顏料鋪、集彩齋、糖點鋪、採芝樓等店鋪。

在蘇州街上走了一大圈,最吸引我的是古色古香的字號牌匾和楹聯,頗有藝術性。而與幾位“掌櫃子”攀談中,瞭解了不少有關這條買賣街的軼聞趣事。

離開後溪河蘇州街,我向西而行,前去探尋位於萬壽山西麓的萬字河蘇州街。

半個小時之後,我來到石舫北側,這裏西臨萬字河和西所,乾隆年間仿照江南水街的形式,以“前街後河”佈局,興建了一條買賣街,又稱小蘇州街。其規模雖比不上北宮門內後溪河買賣街,但其以西山、西堤秀色為背景,也算得上獨得奇妙。

該街曾有店鋪20餘家,據傳乾隆皇帝乘龍舟暢遊昆明湖後,便到此逛街。可惜這條商業街於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燬。慈禧重修御園時因財力不足僅修復了個別建築,這條買賣街沒有復建。

尋遊於此,雖已沒了昔日街市的景象,但仔細觀察,會發現其東側仍有店鋪的景緻,像是在舊基址上興建的,附近還留有五聖祠、延清賞樓、小有天、斜門殿、穿堂殿、宿雲檐、大船塢等建築。

供圖/户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