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從多位名家,用盡全力弘揚京劇的於智魁,卻被人當反面教材批評

在流行音樂的曲風中,有一種小眾的中國風音樂十分流行,它帶起了年輕人對京劇的喜愛,一些歌手紛紛將一些古風和京調加入到了流行歌曲裏,而最為經典的就屬李玉剛的《新貴妃醉酒》這首歌曲,它是把京劇改編成流行音樂的典範。

而在京劇圈裏,也有這麼一位著名的京劇演員,他獨自一派的風格,把傳統京劇引向了時代潮流,深受年輕人喜歡,卻也因此被質疑是反面教材,他就是中國國家京劇院的副院長於智魁。

師從多位名家,用盡全力弘揚京劇的於智魁,卻被人當反面教材批評


01、於智魁的京劇之路

説到於智魁為什麼會被人非議,還得從他的人生經歷説起。

於智魁1961年出生於遼寧瀋陽的一個普通家庭,父親是一名工人,而母親則是一名音樂老師。從小在母親的影響下,於智魁也對音樂有了很大的興趣,在小學的時候就已經是合唱隊的領唱了。

10歲時,瀋陽的一家京劇院開始招募學生,而於智魁有幸被京劇院選入,從此開始了自己的京劇之路。

因為優秀的身體素質和擁有天賦的嗓音,於智魁加入京劇院後就接受了楊元詠和黃雲鵬的精心培育,漸漸地在各方面有了紮實的基礎。13歲就擔任了現代京劇《打櫓歌》中兒童主角,在巡演了百餘場後,更是獲得了人們的好評,更是給予了這個小男孩\"戲劇神童\"的稱號。

師從多位名家,用盡全力弘揚京劇的於智魁,卻被人當反面教材批評


也是從那時起,於智魁愛上了京劇。因為當時於智魁學的大多是老生角色,可是,京劇不僅是唱功要好,更需要有紮實的武功。於是,他又拜了當時的著名武生黃雲鵬學武功,一學就是6年。

從小一直都在瀋陽的京劇院學習再到工作,漸漸地,於智魁想要在京劇上得到更深的造詣。為了在京劇路上越走越遠,於智魁在跟家人商量後,踏上了去北京考取京劇最高學府——中國戲曲學院的求學之路。

16歲的他隻身北上求學,在火車上一站就站了16個小時。可見他對京劇學習的熱忱和決心。

師從多位名家,用盡全力弘揚京劇的於智魁,卻被人當反面教材批評


考取了中國戲曲學院後,於智魁比任何人對自己都要嚴格。大學期間,他每天都是第一個到練功房練習,也是最後一個才離開。所以,在大學4年的時間,別人只學會了10幾部戲,而他卻學會了20多部。

最終,於智魁以優異的成績成為了中國戲曲院校表演系僅招收的兩名老生之一。不僅如此,他還先後獲得了葉蓬、李世霖、劉福生、祝元昆等老前輩的親傳。

在主要學習楊派劇目的同時,他還學了其他傳統文武的老生戲。在眾多老前輩的指導下,於智魁又再一次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成功被中國第一京劇院一團選入。

入團後,於智魁更是得到袁世海、杜近芳、楊春霞等藝術前輩的提攜合作,不僅從2001年起擔任了將近10年的一團團長,後來還任職了中國國家京劇院副院長、國家京劇藝術總監。

師從多位名家,用盡全力弘揚京劇的於智魁,卻被人當反面教材批評


他的《響馬傳》、《封豬林》、《滿江紅》更是深得觀眾的喜愛,不僅獲得了全國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賽的最佳表演獎,還有電視大獎賽青年老生第一名。

後來,於智魁還陸續獲得了第七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和梅蘭芳金獎大賽生角組榜首。他還被台灣《中時晚報》譽為\"最具票房魅力的青年文武老生 \"。

可以説,於智魁很小的時候就定下了自己的夢想,而他在堅持夢想的路上穩紮穩打,並持續在京劇這條路上發揮着對京劇的熱愛。他在眾多京劇老藝術家的指導和提攜下,終於在京劇這條路上開闢了一條屬於自己的京劇之路。

師從多位名家,用盡全力弘揚京劇的於智魁,卻被人當反面教材批評


02、被人非議為反面教材

按理説,於智魁受到了那麼多老藝術家的肯定,其專業在京劇界應該是備受肯定才對,可是有些人卻把他的京劇當做反面教材,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有人説,於智魁唱的京腔讓人聽着不是很舒服。因為他跟了太多的名師學習,卻沒有真正歸屬哪一派,而他自己衍生的一派又不是傳統的京劇藝術。

再加上,因為他學京劇的過程,對於想要穩紮京劇的某個領域的人來説,是一種很不好的示範。於是,這些原因就造成了於智魁不被一些人所接受。

師從多位名家,用盡全力弘揚京劇的於智魁,卻被人當反面教材批評


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其實,於智魁之所以受人非議,是那些人對於智魁和現在時代京劇發展的不理解。對於人們非議,於智魁有自己的想法。

曾經,作為京劇藝術界的兩位大師:梅蘭芳和葉盛蘭,也有着對京劇的創新精神。梅蘭芳的旦角表演是傳統和創新開拓的代表,有着自己成熟的標誌;而葉盛蘭創立小生\"葉派\"也是一種創新。

於是,於智魁在復排老京劇時,就想着如何不忘京劇的宗旨,創造出新的京劇呢?於智魁是這樣説的,他不屬於哪一派。他是生在紅旗下,在改革春風的環境下成長,他尊重傳統,但也會在傳統上注入新時代氣息。

師從多位名家,用盡全力弘揚京劇的於智魁,卻被人當反面教材批評


因為老一輩傳承下來的唱腔,經歷了時間磨練的 \"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的藝術基石,想要丟掉或者是減弱,都會讓京劇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所以,想要創新,這些藝術的基石一定要得到保留。

其次,演員和觀眾是京劇伴生的關係,唱京劇不能只是懂行的人過癮,還需要年輕人的擁躉,多和年輕人交流,從而知道他們想看什麼、想聽什麼,在傳統的基礎上,在劇情、舞台設計、表演形式上滿足年輕一代的審美,讓京劇文化得以傳播。

師從多位名家,用盡全力弘揚京劇的於智魁,卻被人當反面教材批評


最後,於智魁以\"京歌\"的形式展現京劇新風采,不是為了顛覆傳統的京劇,而是以一種新的方式吸引對不瞭解京劇的人。老一輩不喜歡是因為以前的那個年代給他們的氛圍,只能接受樣板戲的形式。而年輕人需要新的氛圍,才會開始關注京劇。

於智魁還説:\"藝術的生命力在於創新,創新的實現在於人才\"。他曾經趕上了八九十年代的經濟浪潮,又得到了眾多老藝術家們的提攜,現在,他希望通過京劇的創新,讓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京劇傳播的隊伍中。

03、忠於傳統又大膽創新

如今,於智魁和李勝素是當今京劇舞台上的默契搭檔,也是最具票房號召力的生旦搭檔。他們在合作期間,花了很多心思,出版了很多顛覆傳統的京劇表演。

後來,國家京劇院在推出了《滿江紅》、《響馬傳》、《野豬林》、《打金磚》四部老戲新演。於智魁為了適應新的演繹手法對服裝和表演都做了改變。

例如,在《滿江紅》這部京劇中,他考慮到現在的觀眾對於各種舞台戲曲不僅要好聽,還要好看,顏色還要色彩斑斕。所以於智魁在羣眾演員的衣服做了改變,更符合觀眾的要求。

師從多位名家,用盡全力弘揚京劇的於智魁,卻被人當反面教材批評


還有,《滿江紅》這部京劇的內容修改範圍達到了70%。於智魁他們把內容結構全部反了過來。可以説在忠於原著的同時,又進行了內容創新,不僅符合了觀眾的喜好,更是沿襲了李少春、袁世海、杜近芳先生幾位藝術家所創立的風格,保持了京劇藝術的風格。

於智魁為了讓京劇能在新時代下受到更多人的喜歡,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心力。他是真正優秀的京劇表演藝術家,他的京劇功底也讓京劇在不失傳統文化的同時,加入了新的元素,讓更多的人接觸京劇後,對京劇有了新的認知。可以説,於智魁不愧是\"京劇第一老生\"。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94 字。

轉載請註明: 師從多位名家,用盡全力弘揚京劇的於智魁,卻被人當反面教材批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