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遺產石窟,泥塑領先西方1500年,精美不輸莫高窟
甘肅天水,古代稱秦州,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因其始祖伏羲氏“三皇之首”而得名“易學之都”。天水歷史文化資源豐富,遺存文物眾多,據統計,全市現有文物保護單位470個,其中,麥積山石窟文物保護單位最值得一看,位於市區東南約35公里處。
麥積山為秦嶺餘脈小隴山中的一座孤峯,因其山形酷似麥垛而得名,景區雖位於甘肅省,卻與西部戈壁沙漠大不相同,這裏青山綠水,氣候宜人,生物種類豐富多樣,有“仙人送燈”、“石門夜月”、“淨土松濤”等名勝,尤其“麥積煙雨”更被列為秦州八景之一。
麥積山石窟始建於後秦十六國時期(公元384-417年),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朝重修,現已形成221個泥塑石窟,10632個石雕造像,979.54平方米壁畫,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來天水旅遊的遊客和遊客們的旅遊勝地。
不像其他三大洞窟,麥積山石窟開鑿於近90度的峭壁之上,洞窟之間全由懸崖上的凌空棧道連通。地方民間流傳着一句話:“砍完南山柴,修築麥積崖”,“先有萬丈柴,再有麥積崖”,可以想象當年開鑿石窟的艱難與壯觀。
因麥積山石窟所在的石窟屬於典型的丹霞地貌,巖體結構比較疏鬆,不易精雕細琢,故古代工匠因地制宜,選擇泥塑方式造像。這批1500年前的泥塑石雕大膽突破嚴格的宗教規定,氣勢磅礴,栩栩如生,被譽為“東方雕塑藝術展覽館”。
至今已有1400年曆史的寺院,是全國最大的宮殿式石窟,門楣上“無等而立”的匾額,取自佛教經文,意為:“對或錯,得或失,皆非真。”整個建築精雕細琢,佛像栩栩如生,是麥積山最具藝術價值的名畫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散花樓洞口上有7幅飛天壁畫,因其採用罕見的“薄肉塑”技法而聞名於世。據悉,這七幅《伎樂飛天》創作於北魏與西魏之交,人物臉部及肌體為細細的泥塑層,最大厚度約5毫米,衣飾及流雲等部分為彩繪,圖畫十分精美,令人“呼”之感。
在西方藝術界,直到1500年後的20世紀,中國的工匠們巧妙地將雕塑與繪畫完美結合,使作品具有破壁而出的立體效果。但是因為“薄肉塑”在户外裸露,長期受風吹日曬,氧化十分嚴重,所以想要來看的朋友一定要儘早行動。
麥積山石窟是延續北朝泥塑時代保存最為完整的一處石窟,是佛教造像藝術中國化的典範。一九六一年,麥積山石窟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於201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交通:乘坐天水市區的公共汽車5路,34路到麥積山停車場站下車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