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公凱、姜寶林、王西京、劉牧:水墨探索與變革的個案剖析
張婷婷
【編者按】筆墨是中國畫,尤其是文人畫的最基本構成要素,也是中國文化和中國文人內在精神結構的經典表達形式之一。近期,潘公凱、姜寶林、王西京、劉牧分別在上海、杭州、西安、北京舉辦個展,他們在展覽中均以“筆墨研習”為線索,將個人創作置於中國畫筆墨歷史傳研的語境下進行剖析。他們四人也均在當代中國畫發展過程中從筆墨傳統出發進行了研革,並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筆墨語言。本期“看展覽”聚焦這四位藝術家的探索,以期對中國畫的創新發展有所啓示。
潘公凱
展覽地點:上海·復星藝術中心
展覽時間:2020年11月11日至12月20日
潘公凱先後於中國美術學院和中央美術學院任教並擔任院長,以藝術教育家身份為眾人所敬重,潘公凱在中國藝術的研究方面的造詣則是理解他的另一條路徑。近年來,他對傳統中國畫的核心結構“筆墨”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此次於上海復星藝術中心舉辦的展覽“筆·墨”正是他研究成果的部分呈現。展覽由“圖畫真解:書畫筆墨演進概覽”和“草篆之境:潘公凱筆墨探索案例”兩個主題章節構成,以“筆墨”作為切入點,通過豐富的文獻資料與多媒體記錄呈現中國畫的筆墨複雜衍變的悠久歷史。潘公凱以自身的藝術創作為案例,聚焦於展現中國筆墨的書寫性以及整體筆墨語言體系的建構,在繼承前人寫意花鳥畫傳統的基礎上,探索更為凝重、整體的現代感,拓展了大寫意水墨畫的審美意趣。
姜寶林
展覽地點:杭州·潘天壽藝術館
展覽時間:2020年12月7日至2021年1月18日
“既要筆墨,又要現代”是姜寶林的藝術主張。此次潘天壽紀念館舉辦的“師心——‘記得先生’姜寶林中國畫筆墨傳習展”以姜寶林的中國畫筆墨學習和研究的歷程為觀察點,是通過畫家個案思考中國畫筆墨的特質及其如何在當代傳承創新的系列性展覽。1962年,姜寶林考入浙江美術學院,由潘天壽、陸維釗、陸儼少、顧坤伯親授。1979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山水研究生班,是李可染的研究生。正是南北相濟、轉益多師的求學經歷,塑造了其堅實而廣博的傳統筆墨訓練、紮實而多樣的筆墨技法,讓姜寶林對筆墨擁有了更多的思考:“我堅守筆墨書寫,同時在形式構成上鋭意革新,對筆墨傳統極端‘保守’,對形式創造極端‘狂妄’,讓自己的作品具有強烈的民族性、鮮明的時代性、獨特的個性。”
王西京
展覽地點:西安·西安美術館
展覽時間:2020年12月5日至12月28日
“當巨大的落日的餘暉映在茫茫的塞倫蓋蒂大草原時,夕陽被揉碎了,於是畫便產生了。”????????????????王西京在西安美術館舉行的“無界——王西京2020水墨藝術展”前言中寫下了這句話。當透過作品與這片非洲大地上的人、動物對視時,便能感覺到他所投入的感情的炙熱。50幅人物畫和山水畫新作,不僅是全球劇變背景下以歷史視角觀照當下的藝術創新,亦是王西京以融合東西的水墨藝術,從“人類命運共同體”角度來凝思諸多全球性問題的記錄。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楊曉陽認為,這批水墨作品,打破了各種界限,各畫種融為一爐,體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無、有無相生、生生不息的中國哲學。
劉牧
展覽地點:北京·北京畫院
展覽時間:2020年12月4日至12月13日
20世紀80年代以來,劉牧在傳統文人畫的基礎上探索當代水墨的語言表現形式,結合中國傳統文人精神進行大膽實踐。劉牧將武夷山的自然景觀與其濃郁的文人情懷,加以融合重構,創作出一種獨特的藝術語言形式。此次在北京畫院美術館舉辦的“武夷問茶——劉牧彩墨作品展”,通過60餘幅作品及影像資料、手稿文獻、品茗實景的方式,進一步展示劉牧豐富的藝術人生。藝術收藏家蔡劍暉在觀展後認為,劉牧的“武夷山問茶”彩墨系列將中國畫的筆墨趣味,乾濕濃淡與西畫的點線面、黑白灰結合在一起,畫出了武夷山春夏秋冬四季的陰陽變化。劉牧將文人情懷和時代精神相結合,把傳統與當代相結合,開創了自己的藝術語言,使獨具特色的傳統藝術煥發出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