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銅鏡管窺中華文明脈絡

從銅鏡管窺中華文明脈絡

(清)《磨鏡圖》局部

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銅鏡不僅是古人的日常用具,其中還藴含着人生智慧和哲理,承載了不同時代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特徵。

中國國家博物館推出的“鏡裏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精選260餘件(套)銅鏡展品,從齊家文化到明清時期的發展脈絡,系統展示其歷史、審美、科技和文化價值,可謂一部銅鏡發展史,折射一部中華文明發展史。

鏡中奢華

特殊工藝,為銅鏡這件不起眼的日常用具增添了一抹驚豔和奢華。戰國時期,鎏金、錯金銀、鏤空複合、彩繪、鑲嵌等多項特殊工藝集中出現,傳統鑄造技術與創新工藝完美結合,改變了商周以來銅鏡紋飾的莊重感和神秘感,呈現靈活多變、富麗華美、圖案化、生活化的趨勢。洛陽金村古墓出土錯金銀狩獵紋鏡、彩繪四鳳鏡等特殊工藝銅鏡數十面。

美國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收藏有目前所見唯一一面鑲嵌玉琉璃的銅鏡,銅的光潔、玉的温潤、琉璃的炫美交相輝映,獨具匠心而珍貴無比。鏤空複合鏡鏡背與鏡面分別鑄造後再複合成型嵌為一體,鏤空的鏡背紋飾間或鑲松石,或嵌琉璃珠,粗獷與精緻相得益彰,打破傳統銅鏡一體式的紋樣格式,呈現全新的藝術效果。遺憾的是金村古墓出土的8000多件文物流落到世界各地,難以目睹這些精美銅鏡的真容。本次展出的西漢“中國大寧”瑞獸博局紋銅鏡鏡背整體鎏金,纖細流暢的博局紋、羽人、玄武、瑞獸等紋飾與環繞的鏡銘歷經千年仍熠熠生輝,更增國家統一安定的吉祥寓意和氛圍。

唐代新添金銀平脱、螺鈿、金(銀)背、鉛花等特殊工藝。金銀平脱是把厚度不超過半毫米的金銀箔紋飾片粘貼在鏡背,然後髹漆打磨,使紋飾片與漆面平齊顯示出金銀圖案。螺鈿鏡工藝與之相似,只是將金銀箔換成了螺鈿。金背鏡或銀背鏡則是將經過錘鍱、鏨刻出精美紋飾的金(銀)殼鑲嵌在鑄造好的銅鏡背面。這些特殊工藝鏡設計精巧,製作考究,技藝高超的工匠充分發揮所用材料的特性,同時注重色彩的搭配,用高貴材料和華美色彩點綴有限的鏡背空間,迎合世風對奢靡的追求,當然也與公元8世紀的大唐國富民強、開放包容、藝術創造力蓬勃旺盛的社會面貌密不可分。

鏡中詩詞

漢鏡銘文多見四言和七言,偶見三言、六言,語言精練,感情質樸,直抒胸臆,爽快而直白地傾訴自己的需求和願望,既有騷體的抒情和浪漫,又有樂府的樸實自然和鮮活靈動。而唐代的鏡銘則常見四言和五言,文學性強,精美雅緻,清新娟麗,委婉而含蓄地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駢體的句式對仗、韻律和諧、辭藻綺麗與唐詩的豐富多彩、興象超妙、句法渾涵皆有呈現。

同樣是許願祈福,追求美好生活,漢人熱情奔放地追求“長宜高官”“壽如金石”“八子九孫治中央”;唐人則含蓄內斂地希望“掛台月滿,玉匣光妍。影搖殿壁,花含並蓮。圖菱照耀,綏遠連綿。遙方合璧,瑞我皇年。”同樣是誇讚銅鏡質量好、兼具驅邪保平安的功能,漢人直接宣傳廣告“尚方作鏡佳且好,明而日月世少有,上有仙人赤松子”;唐人則用飛揚的文采表現自己的鏡子“鑑若止水,皎如秋月。清輝內融,菱華外發。洞照心膽,屏除妖孽。永世作珍,服之無沫。”

相思的漢婦直言不諱,不僅盼夫君“願永思而毋絕”“願君強飯多勉之”,同時態度強硬地警告和威脅“君行有日毋返時,端正心行如妾在,時心不端行不正,妾亦為之,君能何治?”唐婦則用哀婉動人的語調幽幽地傾訴:“蘭閨婉婉,寶鏡團團。曾雙比目,經舞孤鸞。光流粉黛,彩散羅紈。可憐無盡,嬌羞自看。”以鏡為媒,憶昔撫今,更為纏綿悱惻,引人愛憐。

鏡中世界

鏡背圖案和銘文取材廣泛,造型獨特,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那些濃縮的影像無不凝聚着能工巧匠非凡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藝,飽含着古人對自然、對人生、對社會、對天下的認知和理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胡虜殄滅天下復”“四夷服”“中國大寧”等記載兩漢與匈奴、羌族間戰爭史實的鏡銘,是協和萬邦、萬國咸寧的天下觀,更是中華民族和平、統一、安寧的家國情懷。規矩四神、天干地支、陰陽五行,是古人對茫茫宇宙的思考、想象和探索,也是對萬物運行規律最為樸素的辯證。飄逸灑脱、豁達樂觀的高士人物是古人對志趣高雅、品行高潔、不同流俗人生境界的嚮往,藴含着超越萬物的大智慧和處世哲學。

裝點着大千世界的花鳥魚蟲草木山水,古人將其以圖案化的方式保留在鏡背,更是根據其姿態、形狀、稱謂賦予其子孫繁昌、富裕康樂、平安長壽等吉祥寓意,是古人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見證,也是世俗民眾美好追求與理想生活的物態符號。

即使與世長辭,古人也會將銅鏡帶入地下,希望銅鏡闢不祥、祛邪魅,營造清淨安寧的另一個世界。(作者單位:中國藝術研究院)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942 字。

轉載請註明: 從銅鏡管窺中華文明脈絡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