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訪網師園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夜訪網師園

網師園風光。 王建中攝(人民圖片)

夜訪網師園

網師園夜花園中,崑曲經典曲目《牡丹亭》中摺子戲《遊園驚夢》驚豔登場。 闕明芬攝(人民圖片)

蘇州是園林之城,《蘇州園林名錄》中共收錄了108座園林。我去過其中幾所。在拙政園裏看過杜鵑展,在藝圃裏喝過早茶,在耦園裏聽過評彈,在可園裏寫過毛筆字……要説最難忘的,是七夕之夜在滄浪亭裏聽過一場浸入式崑曲《浮生六記》。蘇州園林一般下午5點半閉園,《浮生六記》開啓了夜遊園林的典範。月光下的園林格外旖旎,一鈎新月天如水的美妙和心頭躍躍起伏的悸動,久久難忘。

多年前,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裏,我邂逅了一個迷你版蘇州園林,名叫“明軒”。當時大吃一驚,沒想到在海外竟能看到古色古香的蘇州景象。看過介紹後才明白,“明軒”複製的是蘇州網師園裏的殿春簃。上世紀70年代,大都會得到了一批中國明代傢俱,一直想把它們陳列出來,卻不知放在什麼地方比較合適。後來,聽從了我國園林學家陳從周教授的建議,建造了“明軒”,曲廓假山,碧泉半亭,讓人恍如置身於江南姑蘇。站在“明軒”前,我想,假以時日得去網師園看看正版的殿春簃。

去年夏天,偶然看到網師園開啓了夜遊活動,瞬間憶起滄浪亭之夜,也想起大洋彼岸的“明軒”,於是來了場“説走就走”的小旅行。

網師園藏在一條古街巷裏,面積不大,點點星星的燈光和瑩白色的月光,營造出令人迷醉的意境,為小小的園林籠上一股神秘之感。講解員打扮成明代管家的模樣,帶領遊客邊遊園,邊欣賞評彈、崑劇、崑曲、昆舞、笛簫、古琴等八項蘇式風味的才藝表演。

走進萬卷堂,這裏是園林主人接待賓客的主要場所,高懸大廳正上方的“萬卷堂”額匾是由蘇州才子文徵明書寫的。三位古裝少女温柔地坐在一套明式桌椅前,手邊是三樣民族樂器:笛子、揚琴和二胡。她們為遊客表演了江南絲竹《花月夜》。琴音古典、悠揚,將我們帶入如夢似幻的江南山水畫卷中。

崑劇和崑曲,皆發源於江蘇崑山。前者着重於説,後者着重於唱。我曾聽過多次崑曲,卻是第一次觀看崑劇。在網師園的擷秀樓(舊時內眷居住的地方)裏,“算命先生”和“賭棍”婁阿鼠為遊客表演了經典崑劇《十五貫》中的一折《訪鼠測字》。原本,崑劇應用崑山腔,為使遊客能聽懂故事,“算命先生”保留了崑山腔,婁阿鼠則改成了普通話。大家理解無礙,笑成一片。

網師園的庭院北面,有一小軒,名叫梯雲室,取梯雲取月之意。這裏原是園主子女居住的地方。在梯雲室裏,我們欣賞了姑蘇評彈《白蛇傳·賞中秋》,琵琶三絃,輕清柔緩,唱的是許仙和白娘子於中秋之日,在蘇州山塘街遊船賞月的情景。我雖然聽不懂唱詞,但仍聽出了一腔纏綿。月夜、園林、評彈,四處飄蕩的蘇州情調實在令人沉醉。

夜遊網師園最唯美的節目,當屬昆舞表演《玉蘭》。昆舞,來源於崑曲,是古典舞中的一大流派。白衣舞者,婀娜多姿,手指呈五指蓮花式,在集虛齋若隱若現的光影下,翩翩如仙。玉蘭花,常見於蘇州園林,其色白微碧,香味似蘭,完美地詮釋出江南的柔美氣質。集虛齋,則是園主修心養性讀書的場所。

終於來到了殿春簃,這是網師園裏的一處獨立小院。芭蕉、翠竹、山石、清泉、半亭,清幽而雅緻。悠遠的簫聲,如怨如慕。“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閒地少,水港小橋多。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綺羅。遙知未眠月,鄉思在漁歌。”穿着藍色長服的男子,手持摺扇,在簫聲中吟哦了杜荀鶴的《送人遊吳》。我真想讓時光就此停留,把自己定格在這堪比天上人間的情境中。

“不入園林,怎知春色如許?”還有什麼比在園林中欣賞崑曲《遊園驚夢》更為合宜的呢?我曾參加過一個白領崑曲培訓班,唯一學會的選段是《驚夢》。此番在網師園夜幕下重温熟悉的旋律,情不自禁跟着哼唱起來,心中百轉千回。浸入式演出,突破了傳統舞台限制,以網師園之濯纓水閣為背景,邊唱邊遊,華麗的視覺享受令人感慨不虛此行。

琴棋書畫詩酒花茶,為古代文人雅士之標配。在網師園裏,我們還觀看了茶藝師現場沖泡碧螺春,書畫家當場揮毫寫大字,而一曲清清泠泠的《關山月》古琴演奏,則為夜遊網師園做了一個完美的收梢。

今聞蘇韻,才識風雅這般。我愛這古典而迷人的姑蘇。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66 字。

轉載請註明: 夜訪網師園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