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書法,無論古今哪家哪派的評價如何,它在歷史上的地位和影響,總是客觀存在的。又無論是從什麼角度研究,是學習參考,還是分析比較,那些現存書跡,總是直接材料。
世傳王羲之的書跡有兩類:一是木版或石刻的碑帖;一是唐代蠟紙鈎摹的墨跡本。至於他直接手寫的原跡,在北宋時只有幾件,如米芾曾收的《王略帖》等,後來都亡佚不傳,只剩石刻拓本。
木版或石刻的碑帖,從鈎摹開始,中間經過上石、刊刻、捶拓、裝潢種種工序,原貌自然打了若干折扣,不足十分憑信。於是,直接從原跡上鈎摹下來的影子,即所謂“雙鈎廓填本”或“摹拓本”,就成為最可相信的依據了。這類摹拓本當然歷代都可製作,總以唐代硬黃蠟紙所摹為最精。它們是從原跡直接鈎出,稱得起是第一手材料。字跡風神,也與輾轉翻摹的不同。只要廣泛地比較,有經驗的人一見便知。因為唐摹的紙質、鈎法,都與後代不同。
這種唐摹本在宋代已被重視,米芾詩説“媪來鵝去已千年,莫怪痴兒收蠟紙”。可見當時已有人把鈎摹的蠟紙本當作王羲之的真跡,所以米芾譏他們是“痴兒”。到了今天唐摹本更為稀少,被人重視的程度,自然遠過宋人,便與真跡同等了。現存的摹本中,可信為唐摹的,至多不過九件。
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唐摹萬歲通天帖 遼寧省博物館藏
王羲之《姨母帖》
王羲之《初月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