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有記載以來最兇險的(珠峯登山季)之一”。對於剛剛結束的世界最高峯珠穆朗瑪峯春季登山季,尼泊爾旅遊局官員如是説。據目前統計,已有12人在這個登山季死亡、另有5人失蹤。
另外,在6月5日結束的清掃高山活動中,尼泊爾軍隊派出的3支登山隊,共從珠穆朗瑪峯和其他3座高峯上清理出3.5萬多公斤廢棄物。清掃活動中,2名隨隊尼泊爾登山向導不幸身亡,4名尼軍人員受傷。
根據尼泊爾旅遊局官員和相關登山人員的評估,今年珠峯春季登山季死亡和失蹤人數偏多,可能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天氣條件惡劣,極度寒冷;二是不少登山客缺乏經驗和足夠訓練;三是山頂擁擠,容易引發危險情況。
山就在那裏——這句話被熱衷登山運動的人們賦予了太多解讀,認為登山不需要理由,登山因為熱愛,登山是為了征服,也是榮譽。但是,如此巨大的生命代價,是不是本可避免的呢?持續不斷遭受的生命損失,也再次將長期伴隨珠峯攀登的這一問題提了出來。
▲2023年5月23日在海拔8400米左右高空拍攝的珠穆朗瑪峯和喜馬拉雅山脈羣山。圖/新華社
“山就在那裏”背後是一個悲劇故事
今年春季登山季,共有來自65個國家和地區的478名登山客獲得從南坡攀登珠峯的許可證。加上隨行人員和嚮導,上山人數超過1500人。
以此觀之,僅在春季登山季,以死亡者和上山者之比的登山死亡率就達到0.8%,如果算上失蹤者(基本也是死亡),則登山死亡率為1.1%,遠遠高於流感病死率的0.01%。更重要的是,疾病是人們無意感染的,而登山是人們自己願意的。
面對這種嚴重的生命損失,幾乎很少有人為此感到不安,似乎認為那是登山所必須付出的代價。但是,這種代價是否可以避免和不付出呢?
山就在那裏(Because it's there)——人們對待為何登山或詰難登山時,常常會拿這句話當説辭。這是登山前輩、英國的喬治·馬洛裏在1922年接受《紐約時報》記者採訪,被問到為何要登山時説的。這句話也隨即成為登山運動的著名箴言。
其實,按當時的情況,馬洛裏的話是一句顧左右而言他的回答,其中隱含的意味在多年後才被人們挖掘出來了一些。一個比較符合實際情況的解釋是,因為與馬洛裏一起登山的好些人死在了珠峯,馬洛裏充滿了倖存者愧疚。
1921年,馬洛裏就開始登珠峯。1922年6月7日,當馬洛裏與幾名登山隊成員、14名僱來為他們搬運裝備的夏爾巴人再次登山時,一場雪崩襲擊了他們,7名夏爾巴人遇難。這次登山又失敗了。因為有很多人死亡,下山後他們受到指責,但馬洛裏沒有辯解,只是在媒體採訪時含混地説了一句:山就在那裏。
1924年6月,馬洛裏組成7人登山隊,並且有150名夏爾巴人做嚮導,最終6月8日,他與歐文到達山頂,但發生意外,他託舉歐文到達頂點,然後兩人下山時,馬洛裏跌落摔斷了右腿,磕破了頭。由於馬洛裏是與歐文用繩索綁在一起,馬洛裏還用刀割斷了繩子讓歐文自己下山求生,但兩人都因為惡劣天氣而雙雙遇難。
馬洛裏和歐文不過是珠峯登山的遇難者之二。一個引用較多的統計是,自1921年英國登山隊開始攀登珠峯以來,世界上成功登頂珠峯的有4000餘人,其中有2000多人是在2004年以後登頂的,至今有超過300人在登頂珠峯途中喪命。
▲2023年5月18日上午,一支從北坡攀登珠峯的民間登山隊從海拔5200米的珠峯大本營出發,開始向珠峯峯頂攀登。圖/新華社
天險和極限並非都要有人去征服
儘管如此,每年還是有大量的人湧向珠峯登頂,這雖然已經與馬洛裏的“山就在那裏”的回答並不相干了,但也與馬洛裏登山的另一個傳説的動機吻合,也就是競爭和榮譽。
1909年,英國先是在最先到達北極點的競爭中輸給了美國人皮爾裏。接着,又在1911年南極點的競賽中,輸給了挪威探險家阿蒙森,也只是晚了一個月。
一戰結束,英國成為戰勝國,並且想要再次擴大自己的聲譽,領導世界,於是在征服世界上採用了另一種方式,決定率先征服地球第三極珠穆朗瑪峯。這才有了後面馬洛裏組羣,不斷攀登珠峯。
如果按這個傳説,登珠峯當然是為了榮譽和征服,也才有了今天的“山高人為峯,海到盡頭天是岸”的説法,認為登上珠峯是一生的榮耀。然而,今天的登山者大多數並非自己登山,而是靠着夏爾巴人的幫助登山的,極端的説法是,是被夏爾巴人抬上山的。
夏爾巴人要為登山客運輸裝備,修路掛繩,搭建營地,給登山客背氧氣罐,還要幫登山客生火做飯。一個最基本的工作是,夏爾巴人要為登山者探查線路,用釘子在岩石上打樁,繫好繩索,便於登山客攀繩上山。
途中遭遇危險,則更需要夏爾巴人的救援。因此不誇張地説,只要肯付錢,夏爾巴人可以把登山客抬上山,就像華山上的抬滑桿者把遊客抬上山頂一樣。如果是這樣的登上珠峯,其實也沒有什麼太大的榮耀。
不過,是否世界的天險和極限之處就一定要有人征服呢?“山就在那裏”並不意味着就一定要去征服它,也可以是高山仰止。即便是世界上其他的極限,如馬裏亞納海溝,最深處達海平面以下1.1萬米,要想征服,也不必非得人們親自下海,而是可以利用深海探測艇進行探測和研究。
更重要的是,自然並非都需要人類的染指,這個道理自古而來人們都知道,如同畫畫要留白一樣,地球生態也需要這樣的無人區。因此,生態學家早就呼籲,人類應當把地球的一半讓出來,留給自然,人類只居住和佔用地球一半的面積就夠了。
現在,數以千計的人年年登頂珠峯,這種無畏的冒險精神與生命體驗當然挺珍貴,但也必須認識到,這也造成了越來越多的無謂生命損耗,以及對珠峯環境的嚴重污染。
粗略統計,珠峯除了遺留有300多具遺體外,還有登山者留下的45噸垃圾,12噸登山者的排泄物。這些污染物中,有大量的塑料瓶、易拉罐、帳篷、空氧氣瓶、鋼碗、勺子、衞生墊、紙等。
那麼,當冒險成為一種風潮,並逐漸危及到珠峯的生態環境,人類就當反思,是否真的有必要去登珠峯?這種反思未必會導向新的規範與制約機制,但可以提供另一種思考的方向。從生命、自然和長遠的角度考慮,除非科學研究,或許,人類真的應該給珠峯多留一分平靜。
撰稿 / 張田勘(科普專欄作家)
編輯 / 何睿
校對 /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