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週末,恰逢十月初一,傳統的祭祖掃墓,我與家人去給外祖父、外祖母上墳。母親建議,和風煦日,距離北泉寺不遠,不如去看看,姨父原是下鄉知青,曾在位於北泉寺的樂山林場工作過,兒時我跟隨姨母在那小住過幾日,也算是故地重遊,一行人欣然前往。
驅車一路向南再向西,隨着城市的發展,記憶中的路了無蹤影,下車再三詢問,終於到了大門。路兩旁停了好多車,門口有幾家賣香火的,恍然今天初一,是上香拜佛的日子,善男信女絡繹不絕,大殿前香霧繚繞,直衝雲霄。當年住過的紅磚瓦房還在,時值今日,稍顯陳舊低矮,據説這是當年最好的房子,只給知青住。
相傳北泉寺始建於北齊,至今已千年有餘,初名“樹佛寺”,唐改名“資福禪寺”,宋改名“萬壽禪寺”,後以“北泉寺”聞名,因確山城自南而北有南泉、中泉、北泉,而該寺位於北泉邊之故。唐朝時最為鼎盛,時光變遷,風雲變幻,寺廟的原有規模早已不在,寺廟做了樂山林場的場部,現在的大殿是近期新建的。
寺廟古建築已不存,然而寺裏四棵銀杏和兩棵唐柏,歷經千年,依舊繁茂。最是有名的四棵銀杏樹,植於隋朝,人們稱之為“隋果”,已有上千年樹齡,虯曲蒼勁,年年新葉簇生,正值深秋,銀杏葉落,地下黃燦燦一片,煞是好看,樹上系滿祈福的紅絲帶,樹下香爐青煙嫋嫋。兒時最喜去東邊那棵中空的樹中玩,迫不及待急去看看“老朋友”。現在為保護古樹,有了圍欄,不能輕易進入樹洞中玩耍了,圍欄上的標牌顯示,樹齡已1400多年。這棵也是最大的銀杏樹,樹圍七米多,枝繁葉茂、遮天蔽日。那樹冠猶如一把撐天大傘,使人頓覺神清氣爽、地涼風清。這棵樹樹根曾遭雷擊着火,形成巨大樹洞,中空的樹幹,頑強以單薄的樹皮支撐着巨大的樹冠,經雨雪而不倒,歷強風而不折,堪稱奇蹟。最有意思的是院外最西那棵,銀杏樹上生着構樹,應是不知何年何月,是鳥還是風把構樹的種子遺落到銀杏樹上,機緣巧合,萌生新枝,不同樹種相互滋養,同生共存,令人稱奇。殿前兩棵逾千年的圓柏,傳為唐朝大將所栽,因而叫“唐柏”,樹幹溝壑叢生,一株傾斜匍匐,一株筆直矗立,蒼勁挺拔,枝舒葉展,四季常青,似乎藴含着無盡的生命力。置身其中,這六棵古樹就像六位年高德劭的老者,看慣了無數興亡,歷經了無數風雨,從容淡定、拙樸睿智。仰望千年古樹,不由生出敬意和敬畏,歎服大自然的神奇,生命的不朽,古樹靜默偉岸的佇立着,任時光流逝,日月變遷,歷經千年,見證了多少故事,多少滄桑,多少興衰,自然也擁有了神靈之氣,引來無數善男信女們的虔心朝奉。
兩棵唐柏如同道士,分立兩側,守護着一泓清泉,樹下幾眼泉水,經年不斷,無聲無息,不疾不徐,涓涓細流如一首歲月的歌緩緩流淌。泉水從佛殿下流出,匯入一小池,然後穿牆而過,蜿蜒北走。小池鑿石而成,等邊八角,直徑三米有餘,名“八卦池”。池水深有三尺,池中水草搖曳,泛着細細的漣漪,微波漣漪,水清流淺;兒時來此小住時,以池水為飲用、洗濯,甘甜清爽,沁人心脾。泉水潺潺,樹影婆娑,古樹山泉相映成趣,自是一絕。如今池水已不甚清澈,自然,也不作為飲用水,只以風景古物觀賞。
寺廟不大,不知不覺間,已流連一遍,幼時印象中的北泉寺山清水明,鳥鳴啁啾,參天大樹,華蓋蔽日,清涼幽遠;今天,少了幾分純淨自然,多了幾分嘈雜喧囂,蕭索凌亂。
帶着不捨和悵然,懷着眷眷之心踏上返程。聽聞,這裏即將開發和保護,期待千年古剎得以修繕,修葺一新煥發新面貌;千年古樹得以更好的保護,生機勃勃,枝葉茂葳;參天古樹掩映佛殿古剎,山青水秀環繞清泉細流,或將又成為一網紅打卡地。
【來源:天中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