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記·30 行走滇藏線上

西行漫記·30 行走滇藏線上

每一個男人

無論年齡階層

內心中都有個男孩的影子

——※※※※※※——

01 滇藏線

三天前,我們由西向東行駛在川藏線上,到了西藏昌都的芒康縣,轉90度向南,進入了滇藏線。

之前的的遊記中多次介紹過川藏線,它是五條進藏公路(川藏、滇藏、青藏、新藏、中尼)中修建得最早,路況最複雜,景色變化最豐富,戰略意義最大的進藏公路。

今天聊聊滇藏線。

滇藏線起於昆明,終於拉薩。實際上,這種省會到省會的端點只是行政級別的象徵。一般認為,滇藏線起點到雲南的麗江,到了西藏昌都的芒康與川藏線匯合後結束。

與另外四條進藏公路相比,滇藏線距離不長,卻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才實現通車,是四條進藏公路中最晚建成的。

西行漫記·30 行走滇藏線上

滇藏線里程錶 攝於芒康縣檢查站

建國後,咱們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修建進藏公路。其中川藏線首先突進,在和平解放西藏後,川藏、青藏、新藏和滇藏四條線路同步啓動。數年後,川藏線與青藏線在同一天宣佈通車。之後,新藏線也實現了簡易公路貫通。然而,滇藏線的建造卻是幾起幾落,前前後後用了二十多年才建成。

之前我也感到奇怪,川藏線需要垂直方向穿越橫斷山脈的一道道高山峽谷,而滇藏線卻是順着山脈河流方向。應該説前者的修建難度更大,為何後者卻遲遲未能完工?

對這一問題的標準解釋是,滇藏線位於三江並流的高山峽谷區域,施工難度太高。

注:三江並流是指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在雲南省西北部自北向南並行奔流一百多公里, 形成江水並流而不交匯的奇特景觀。

西行漫記·30 行走滇藏線上

三江並流地勢圖  來源:CCTV

這種説法並不太具備説服力。以我在旅行中的觀察,滇藏線的平均海拔最低,因氣候濕潤,容易發生泥石流,但總體建造難度低於川藏線。

我估計,滇藏線遲遲未能建成原因有以下兩種。

首先,川藏線與滇藏線的西藏最西端的芒康交匯,之後合併成一條公路,只要修建當中的一條,就能保障西南向西藏方向的運輸。無論是川藏線還是滇藏線,修建難度都是世界數一數二的,以當年國家的財力物力,難以同步實施。保障西南、青海、新疆三個方向的通道更具戰略意義。

其二,為何選擇打通四川方向而不是雲南?這與當年的雲南物質條件、交通運輸有直接關係。雲南本就落後,工農業都不發達(現在依然如此),昆明到麗江這一段道路也很崎嶇。而川藏線起點在雅安,距離天府之國的心臟只有一百多公里,物質保障與運輸更容易實現。

西行漫記·30 行走滇藏線上

總歸還是國力經濟問題。如果當年真有能力將兩條滇藏線全部建成,中印1962年之戰,我們打下了藏南,或許就不會因為交通保障問題而放棄。如果那樣,中印戰略關係不會是現在這等情形。

修訂版注:滇藏線由兩條平行的線路組成,一條是主幹線,即214國道一段,被稱為滇藏東線。另一條滇藏西線,一般稱為丙察察線,沿着中緬邊境,在然烏與川藏線交匯。我們在前往來古冰川的路上誤走過其中一段(見《西行漫記·26 川藏線上的景觀大道》)

我們沒有全程走完川藏線,因此也無法全面對比從雅安到芒康和從麗江到芒康的兩段道路,到底哪一條景色更值得觀賞(兩條線合併後不在討論範圍之內)。從我們走過的部分道路來看,滇藏線的景色不錯,但不如川藏。滇藏公路順着山脈沿着江,因此沿途的地質構造、植被等變化較緩,而川藏線橫跨很多,海拔差距很大,自然景色變化更加豐富。這是距離產生美的一個實例。

滇藏線從來就不是自駕、騎行的主幹線,羣眾們的選擇總是有道理的。

西行漫記·30 行走滇藏線上

02 紀念品

昨天,我們在香格里拉入住一家很普通的賓館。今晨起來到後院的停車場準備出發,才注意牆邊種着一株株大麗花、月季、玫瑰,花開正豔。

才意識到,我們已經離開氣候嚴酷的青藏高原,走入了繁花似錦的雲南。

西行漫記·30 行走滇藏線上

從此以後,再也沒有艱險困苦、崎嶇坎坷,滇藏線自香格里拉以降,道路寬闊平坦。

路旁開設了無數面向遊客的銷售點,賣着藏刀、青稞酒、藏獒等等,雲南的旅遊商品經濟真是繁榮。

很有趣,在藏區的中心,藏民比例很高的地方,並沒有這些旅遊商品。反之,越是與藏文化沒多少關係的地方,賣這些東西的越多。進雲南這幾天,一直在迪慶藏區,但我只見過賣旅遊商品的服務員穿藏袍。至於她們是不是藏民,那就只有天曉得了。

我覺得,雲南藏區就是個掛羊頭賣狗肉的地方。你去過香格里拉、上過玉龍雪山,就算是到了藏區麼?你信就行。

今天的第一站是虎跳峽。從香格里拉到虎跳峽不到100公里,在如此順暢的公路上我們走了兩三個小時,因為有些隊友在沒完沒了地停車購物。

在購買了幾公斤珠寶首飾,足夠給老婆打造兩件連環鎖子甲後,購物狂相公將興趣轉回到他個人最感興趣的項目:藏刀。

入藏之後,相公每回都見刀眼紅,已經不知道買了多少把。在尼泊爾,他更是渴望帶回幾把廓爾喀彎刀,後來打聽到只有把刀綁在大腿上才有可能偷偷私藏入境,他就放棄了,我估計他怕不小心割了蛋。

現在,眼瞅着快到麗江了,藏區之行即將結束,藏刀也將漸行漸遠,於是他的態度是:買!沒錢了借錢也要買!華哥對藏刀的興趣也不小,雖然略遜於相公,但也達到了相公買三把他就要買兩把的比例。

年紀再大的男人,內心都還是個男孩。

雲南這邊的旅遊服務也相當貼心,公里上處處都是廣告牌,每隔幾公里就是一個名刀世家,每家的規模都很大。

西行漫記·30 行走滇藏線上

在西寧遊記中介紹過藏刀。以我個人理解,小型藏刀主要功能是切肉,相當於歐美的西餐刀,防身作用不大。

到了雲南,我已經可以對藏刀做出更加準確的定義:“所謂藏刀,就是漢人為了本民族遊客生產的一種旅遊紀念品。”

在雲南藏區,藏刀的定義更加凸顯。這地方從飲食習慣上,根本不需要用刀子,這麼多幾百年傳承的藏刀名家就不知道是怎麼來的,以前能賣給誰?

我在西藏這麼久,也沒有見過哪位藏民拎着把藏刀在路上晃悠,偶爾進入藏民家裏,也沒見過牆上掛刀的,在任何地方觀賞和購買藏刀的都是內地遊客。

不僅僅是藏刀,仔細觀察會發現,藏民身上佩戴的東西在市場上基本看不到,你能買到的也都是本地人不用的。為此我在一些遊客不多的小鎮考察過,發現那些風格粗獷、厚重的首飾,在為本地人開設的小店中也難見蹤影,問過一些佩戴這種首飾的女性,比較一致的回答是祖傳的。

我們買的都是假貨。

這些藏族工藝品都是用大卡車從漢地運過來,遊客們再把它們扛回漢地。就如同從尼泊爾可以買到性價比極高的克什米爾·温州產純羊毛圍巾。

最後,當我們到達麗江時,買的藏刀足夠武裝一個加強排。

我確實搞不懂買這麼多刀回去的目的是什麼,開餐館麼?

注:據説藏區旅遊紀念品的主產地在江蘇常州。想想看,如果一位常州遊客在西藏轉悠一圈,帶回去一堆旅遊紀念品,該是多有趣。

一路向南開行了幾十公里,期間經過哈巴雪山和香格里拉大峽谷,雲霧籠罩,山下是層層梯田和彝族村寨。以前沒有和彝族人打過交道,只知道作為一個農耕民族,彝族人很勤勞。奇怪的是,他們的房屋卻都是那麼破舊。

勤勞未必能致富。

西行漫記·30 行走滇藏線上

黎族村寨

03 虎跳峽

中午到虎跳峽。虎跳峽名氣很大,是滇藏線上排名第一的自然景觀。

虎跳峽為金沙江(長江上游)的一段,這一段正好又是香格里拉與麗江的界河,所以虎跳峽景區既屬於香格里拉,也屬於麗江。

既然傳説中老虎都能跳過去的地方,自然峽谷極窄,我們開車走了幾公里,但見兩岸山勢越來越陡峭,且山峯與江面的高度差極大,目測有兩千米以上(景區介紹有3900米)。

我們走的是虎跳峽西岸,在香格里拉地界,沿公路可以直達到峽口上方。而南岸(麗江地界)有條離江面很近的棧道,很適合徒步慢行。坐在車上,看着江對面那條路,極是豔羨。入藏後這麼久,第一次想那麼清清爽爽地走走,條件是身邊有可心的人兒陪伴。想到這看看身邊這幾個大老爺們,慾望頓時煙消雲散。

西行漫記·30 行走滇藏線上

上虎跳全景

繼續前行,但見山勢緊逼,江面愈收愈緊。到了停車場,下行百米就到了觀景台,這裏就是虎跳峽最著名的峽口了,或許也是金沙江的最窄處,江面約五十米。此時為夏季豐水期,若是冬季,估計只有三十餘米。

此處有山上落下的巨石阻塞,形成高落差的激流。但見金沙江紅色的江水洶湧爆出,其聲震天,很是令人震撼。

西行漫記·30 行走滇藏線上

沒哪隻老虎能跳出三十米遠,若是憑藉江中間這塊巨大的虎跳石或許有可能。尤其是當你見景區內用水泥塑出的那兩隻巨大威猛、醜不堪言的傢伙後,完全可以相信那個傳説。

西行漫記·30 行走滇藏線上

虎跳峽分為上、中、下三個部分,綿延11公里,最著名的是有觀景台的上虎跳峽,中和下還沒有開發出來,我們駕車進去一段,路不太好走,就放棄了。

我們駕車到了中虎跳時,見到一位民工打扮的中年男子,靜靜地坐在路旁,看着奔騰的江水,江左側是著名的玉龍雪山。我想,若以後再來,做個揹包客,我也會這樣吧?看着江水發呆,挺好的。

西行漫記·30 行走滇藏線上

比起90多塊錢的黃河壺口大瀑布,票價65的虎跳峽在景緻上和氣勢上都低了不止一個檔次。既然路過此地,進去看看也是應該的。

駛離擁擠的虎跳峽景區,眼見一路上游人越來越多,商業氣氛也越來越濃厚,估計這些遊客都是來麗江旅遊的,不會有多少人進藏。

在西藏,你會覺得自己是個旅遊者;在雲南,你是客,“顧客”的“客”,你是來花錢的。

下午到達麗江,進藏至今,終於在手機上看到了4G信號。

傳統上認為,麗江才是滇藏線的起點,我們藏區旅行至此宣告結束。

西行漫記·30 行走滇藏線上

修訂版後記

本文僅三千餘字,是《西行漫記》後半部最短的一篇,內容也單調乏味了些。即便如此,修訂重發還是用了三四天時間。

最近開學,公私事太多太多,時間過於零碎。碼字要有個狀態才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782 字。

轉載請註明: 西行漫記·30 行走滇藏線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