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住他們,是不能忘卻的責任

餘霞

英烈的愛國精神、奮鬥精神、奉獻精神,是我們這個民族無論如何都不能卸載的精神輜重

近日,有記者在一些革命老區縣調查發現,國家級、省級烈士紀念設施普遍管護得較好,但不少縣級以下烈士紀念設施日常管理卻不到位,有的雜草叢生、垃圾遍地,有的長期破損、無人修復,還有的烈士墓前甚至種了菜;有的幹部不瞭解當地犧牲紅軍的事蹟,有的村民不知道村裏就有烈士墓,還有的烈士紀念館長期關門,無人問津……

曾有抗戰老兵這樣説道:“我們不怕死亡,就怕被遺忘。”烈士墓荒草叢生、碑文難辨,紀念館冷冷清清、門可羅雀,那些“光榮與夢想”被時光塵封、被歲月湮沒,這不僅有損英烈的榮譽和尊嚴,更是一種令人痛心的“遺忘”。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人類社會的進步,離不開英雄人物的犧牲,也離不開後人對前人的銘記、對英烈精神的傳承。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英雄輩出,正如有學者説:“我們曾經是奴隸,否則不會有從1840年到1949年中華民族的百年沉淪。我們也擁有英雄,否則不會有從1921年到2021年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征程。”在中華大地上,每一個為國為民的犧牲都永垂不朽,每一座烈士墓都是永不熄滅的精神火炬,每一方紀念碑銘刻的歷史都值得國人尊崇,這既是我們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光榮代價,也是一個古老文明血脈賡續的價值追求。正因此,從設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到烈士紀念日,從頒佈《烈士紀念設施保護管理辦法》到《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從清明祭英烈到建立黨和國家功勳榮譽表彰制度……一系列舉措標註了黨和國家對於英烈尊崇的新高度。

相反,如果沒有精神引領,一旦國家和民族面對生死存亡,還有誰能捨生忘死、挺身而出?任由英烈被遺忘,甚至遭戲説、被抹黑、受詆譭,這樣“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就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曾有一位將軍接受電視台的採訪,主持人問:“聽説黃繼光是虛構的人物,您怎麼看?”將軍勃然大怒,駁斥道:“這世界上沒有一個有出息的民族會調侃自己的先烈、前輩。我們的城市高樓大廈太多,紀念碑太少!”

誠哉斯言。今天,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讓一些人產生了錯覺,似乎已經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了,似乎沒有必要去回顧來路了,似乎英雄氣概、革命精神已經過時、可以束之高閣了。果真如此嗎?世界的確在發生滄海桑田的變化,但許多昨天的東西依然在頑強地嵌入今天和明天,比如理想與信念;許多昨天的特質依然在支撐着社會運行,比如忠誠與擔當;許多昨天的底藴今天依然受到人們的膜拜,比如犧牲與奉獻。無論我們走多遠,走到多麼光輝的未來,先輩功績時刻不能忘,紅色基因須臾不能丟,英烈的愛國精神、奮鬥精神、奉獻精神,是我們這個民族無論如何都不能卸載的精神輜重。

所以,被人記住,不是英烈的初心;但記住他們,是我們不能忘卻的責任。讓我們永遠尊崇、銘記英烈為國家、人民和民族作出的犧牲和貢獻,讓他們在我們心中,始終鮮活如許、始終壯懷激烈,給予我們砥礪前行的強大精神動力。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18 字。

轉載請註明: 記住他們,是不能忘卻的責任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