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79年,也就是宋神宗元豐二年,這一年是一個不平凡的年代,詩人蘇軾第三次來到了揚州平山堂,來緬懷自己的恩師歐陽修,同時詩人面對着自己也不禁發出了對於身世感慨之情。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這首詩篇名字叫做《西江月·平山堂》,到這首詩為止,詩人蘇軾一共去過揚州三次,所以傳説中的\"三過平山堂\"在實際上也就是濃縮了詩人自己近十年來南北任職的動盪生涯,隨之便是創作了這首詩篇。
《西江月·平山堂》
宋代:蘇軾
三過平山堂下,半生彈指聲中。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蛇飛動。
欲弔文章太守,仍歌楊柳春風。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
這也是詩人第三次經過平山堂,回想往事整個前半生都在彈指聲中過去了。在整整十年時間裏詩人都沒有再見到過老仙翁,現如今也只有牆上可以看到他的墨跡了,只不過還是那樣的氣勢磅礴,就像那龍飛鳳舞一般。此時的我正在平山堂\"歐公柳\"的下面,所以才會寫下這首追憶文壇英傑,也就是已故揚州太守歐陽修。別人都説人死了之後萬物皆空,即使有幸活在這個世上,也只不過是大夢一場啊!
説到這裏,不得不為大家介紹一下揚州的平山堂,詩中所提到的平山堂位於揚州西北側的大明寺旁,乃是時任揚州太守歐陽修在公元1048年命人修建的。公元1079年四月,詩人蘇軾從徐州調任到了湖州進行任職,這也是詩人有生之年第三次經過平山堂,這個時候與自己的恩師歐陽修已經九年沒有見面了,並且恩師歐陽修也已經去世有八年的時間了。此時也正好趕上詩人在政治上最黑暗的那段時間裏,所以詩人才會選擇故地重遊,以此來緬懷恩師對自己的恩德,於是便創作了這首詩篇,使得我們自然會感到有撫今追昔的感慨。
在這首詩的上半句當中我們看到了詩人對恩師歐陽修無限懷念之情,而且我們也發現了詩人對於歐陽修有着真摯的友誼,我想歐陽修活着的時候他們應該不僅是一對完美的師徒,更是一對真摯的朋友,此時此刻我們置身於歐陽修所建造的平山堂,當詩人再次面對這些的時候自然會有着萬千的思緒。我們還可以驚奇的發現詩人竟然三過平山堂,在這之前詩人在任職杭州之時,曾經路過這裏憑弔了自己的恩師,詩人在詩中不僅抒發了自己仕途的不順利,還感慨了對於恩師的敬仰之情。
在接下來的這兩句當中,我們會發現詩人在十年前曾經與自己的恩師歡聚於此,然而讓詩人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一次相聚竟然成為了兩個人最後的一次相聚,就在第二年詩人的恩師便駕鶴西遊了。如今歐陽修早就已經仙逝了,但是在這平山堂的石壁之上依然留有恩師親手抒寫的痕跡,其中更是留有《朝中措·送劉仲原甫出守維揚》這首流傳至今的偉大詩篇。此時的詩人也是瞻仰着自己恩師留下來的詩篇,只是覺得此時石壁之上會有龍蛇在那裏不停地飛動,使得詩人看到後也會覺得十分的驚奇。
在這首詩的下半部分當中,我們可以看的出來這一部分主要是描寫詩人聽唱歐陽修之詞所抒發的感情,像\"欲吊\"、\"仍歌\"都是採用歐陽修詩詞當中的原句,從而道出詩人對恩師的懷念之情,我們可以看的出來歐陽修留下的詩篇當中大多都是風流自賞的態度,這種詩篇時至今日都存在於人世間,所以不得不説詩人恩師的文化功底絕對是十分的卓越。在這首詩的下半部分詩人從自己坎坷的經歷當中抒發出恩師的某些遭遇,因此詩人才會如此的緬懷自己的恩師,面對平山堂前恩師親手栽種的\"歐陽柳\",似乎覺得此時恩師就在自己面前,所以才會來到這裏憑弔自己的恩師。
其實這首詩篇真是特別富有文采,這也是因為蘇軾從小便受到佛家思想的深遠影響吧,所以才會十分習慣於用佛家的色空觀念來看淡人世間的一切事物。在白居易的詩中我們可以看出\"百年隨手過,萬事轉頭空\",然而詩人也是有了更為深刻的印象,所以他才會抒發出\"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是夢。\"這種表達出自己整體之上的空幻與悔悟之情,這也是詩人在佛家思想與自己個人理解之下最為透徹心扉的感悟吧。其實有的時候人一生當中可以夾雜着這種佛家思想才會抒發出最為深刻的人生感悟,這也就很好的説明了為什麼在蘇軾的很多詩篇當中我們都可以看到這樣人生感悟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