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褚遂良《雁塔聖教序》,唐楷典範

由 完顏翠琴 發佈於 休閒

褚遂良,字登善,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史載此人博涉文史,尤工書法。《唐人書評》中把褚遂良的字譽為“字裏金生,行間玉潤,法則温雅,美麗多方”,連宋代不以唐書為然的大書畫家米芾也用最美的詞句稱頌他:“九奏萬舞,鶴鷺充庭,鏘玉鳴璫,窈窕合度”,以表明褚的字體結構有着強烈的個性魅力。

褚遂良的書跡傳世不少,真正可靠確為褚遂良所書的有《伊闕佛龕碑》、《孟法師碑》、《房玄齡碑》和《雁塔聖教序》等幾種碑刻。褚遂良上繼歐、虞,下開顏、柳,是唐代書法一個關鍵性的人物。遺憾的是,褚遂良幾乎沒有關於書法方面的論著傳下來,以致於我們不能一目瞭然地知道他的書學主張。

《雁塔聖教序》是他最著名、最成熟的作品,共有兩塊,立於永徽四年(653)。《序》書於十月,全稱《大唐三藏聖教序》,李世民撰文;《記》書於十二月,全稱《大唐皇帝述三藏聖教序記》,李治撰文。褚遂良時年58歲。僅從兩位皇帝親自撰文這一點來看,褚遂良所具備的政治地位,該是無與倫比的了。

杜甫有詩句雲:《雁塔聖教序》表現的正是這種“瘦硬通神”的審美趣味。它的線條雖然與隸書的豐厚不一樣,但是,這卻是褚遂良作品中隸書筆意最為濃厚的一件作品。宋人董逌《廣川書跋》中敏鋭地指出這一點:“……疏瘦勁練,又似西漢,往往不減銅筩等書,故非後世所能及也。昔逸少所受書法,有謂多骨微肉者筋書,多肉微骨者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河南(指褚遂良)豈所謂瘦硬通神者邪?”他的用筆正是摒除了一切冗繁,而留下精華,在細勁中體現凜凜的風骨。

褚遂良的《雁塔聖教序》,可以看作中國書法史上楷書發展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從鍾繇、王羲之那微扁的帶有明顯隸書體的楷書;到北魏時期對楷書做出各種探索的綽約多姿;再到歐陽詢對楷書做出的結構方面的貢獻,與虞世南楷書中表現一種來自南方傳統的文化品味;一直到褚遂良,從早年的稚拙方正脱化而出,然後進入用筆之美的深層,在表現他的華美筆意的同時,又恰當地滲入隸書筆意,以表現其高古意味,這是褚遂良在楷書中最為突出的貢獻。《雁塔聖教序》是他最為得意與最為精心之作,因而也最能代表他的藝術風格。

劉熙載在《書概》中對褚遂良有這樣的評價:“褚河南書為唐之廣大教化主,顏平原得其筋,徐季海之流得其肉。”“廣大教化主”五字,足以形容褚遂良在中國書法史上的獨特地位。

《雁塔聖教序》筆法與結構特點

筆法特點是:點畫,用筆靈活多變,方圓兼施,融中鋒、側鋒、露鋒、藏鋒等於一體。鈎畫。此碑鈎法具六朝法度,形狀多變,質樸飽滿,要避免輕佻。折畫。有方折和圓折兩種,提按過渡、轉鋒換筆,須自然連貫。點畫。有斜點、圓點、豎點、垂點、挑點和各種組合點。書寫時,充分表現各種點法的筆勢。斜點如 高峯墜石;圓點凝重圓滿;豎點多彎頭取勢,別具姿態;垂點有如水滴,活潑靈動;挑點氣勢連貫,極富行書意趣。

橫畫。橫畫分為長、短兩種。長橫,逆入、澀行、緊收,中段上鼓,形成弧狀,有彈性;短橫,切筆入紙,鋪毫運行,輕收,線條凝練。豎畫。豎有長短、曲直、垂懸各式,皆需挺拔勁健,力運末端。提畫。提畫是挑點的延長,要控制力度,不可軟弱。撇畫。長撇,起筆不宜過重,行筆稍按,力送撇尾;短撇,重頓起筆,稜角 分明,短促有力。捺畫。古意十足,盡顯漢隸遺韻,由輕至重,一波三折。

褚遂良在書法結構上面的最大特點是扁方,為後世書風的演變埋下了伏筆。變長為扁,寬綽疏朗。結構特點:雖然其楷書筆法和結構也有一定的規律可循,但並不程式僵化,其結構的端正、靈動、寬綽、遒美。在楷書的發展過程中,唐楷的“法度”,是後世無法企及的,但有一個別例,那就是褚遂良。妍媚為主,體態多變。

從用筆和結構兩方面都有表現,所謂用筆生結構,用筆的提按、轉折換鋒等方面的靈活多變,導致結構的婀娜多姿。以行入楷,呼應連貫。行書筆法的滲入,加強了點畫間的內在聯繫,通過連帶、遙接、頓挫,使孤立的點畫互有往來,生機盎然。

—版權聲明—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為傳播而發,若侵權請聯繫後台刪除

文中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