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黃河之美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是唐朝詩人王之渙《登鸛雀樓》中的千古名句。鸛雀樓就位於今山西省運城市永濟蒲州古城西面的黃河東岸。除此之外,運城還有關帝廟、黃河鐵牛等名勝古蹟,深厚的文化底藴為運城旅遊產業發展帶來了強勁動力。
鸛雀樓
鸛雀樓始建於北周,當時北周大將軍宇文護鎮守蒲州,為便於瞭望軍情,就在黃河邊修建了三層樓閣,起初刷白色,稱作“白樓”。因黃河灘塗有一種水鳥,稱作鸛雀,常常成羣結隊棲於樓上,遂改名為鸛雀樓。
在距離鸛雀樓不遠的蒲州古城黃河古渡口遺址,有數尊巨型鐵牛和鐵人。至元末浮橋毀壞,鐵牛也隨之久置不用,後因黃河變遷,逐漸被泥沙所掩埋。
黃河鐵牛
1989年,經過一年多的查訪勘探,出土了古渡口東岸的四尊鐵牛、四座鐵人,以及兩座鐵山、一組七星鐵柱和三個土石夯堆,西岸的鐵牛仍然沒有發掘。其中,最重的鐵牛重達75噸,全部的鐵牛用鐵量在800噸左右。
時間由唐朝向前推到漢末三國時期,蜀國大將關羽就是山西運城人。現在,山西運城市解州鎮西關的關帝廟被稱為武廟之祖,創建於隋朝,是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式道教建築羣和武廟。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關帝廟不斷得到修復,到2014年4月,廟內的全部古建築都已修葺如故。
關帝廟
這些歷史悠久的文化古蹟已經成為運城獨有的資源,促進運城旅遊、文化等事業不斷髮展。今年雖然受到疫情的影響,但在這些優質資源的帶動下,運城的旅遊產業得以快速恢復。
今年國慶、中秋“雙節”期間,運城旅遊業出現久違的火爆景象,共接待遊客410多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超過20億元。
運城市日前再次圍繞文化旅遊產業進行了部署,着力構建以關公文化、蒲劇文化、“河東名人”文化等為基礎的文化旅遊體系。同時,打造以市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導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以高質量建設成果為特徵的現代文化旅遊產業,為推動運城高質量轉型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來源:經濟參考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