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談 | 琢初橋前憶高考
我的老家常州,有一座琢初橋。橋不大,名氣卻很響。
九十多年前,琢初先生慷慨捐贈,建造了這座鋼筋混凝土平橋。歷經幾度修葺,至今在車水馬龍中依然可靠。東南側不遠處,就是比橋名氣更響的市一中,她從來就是我的母校省常中的競爭者。當年我們老校長在開大會時總説的“確保第一、確保第一”,暗指的就是高考不能輸給一中。我們則把他的宜興口音故意説成“吃飽第一”的口號,在食堂裏佐餐嬉鬧,並且悄悄地計算着還剩下多少日子。
1981年7月7日,我們開始三天的全國統考。之前省裏的預試,我是在自己學校進行的,江蘇省100萬高中應屆畢業生,要經過預考遴選出30萬來,去競爭一萬七千個本科專科錄取名額。統考則不允許在自己學校的考場進行,於是我們走過琢初橋,來到了市一中考場,第一次參加客場考試。
這是令我最難忘的客場。一中校園內彩旗招展,葉綠花紅,纖塵不染。考試教室裏窗明几淨,電扇、開水桶、備用毛巾、清涼油等一應俱全。最美的是校園廣播裏考前播放的輕音樂,不疾不徐,不高不低,撫慰了我們忐忑不安的心。一中的主人們,對我們這些外校的學生,高考的競爭者,格外地細緻和用心。我感到越來越放鬆,越來越平靜,在《潛海姑娘》的舒緩旋律中走進了考場。
第一天上午,語文,從小喜歡。基礎部分順利,作文題目是《毀樹容易種樹難》,寫得也順手,還心血來潮杜撰了一個“折枝捋葉”的詞,後來還跟我爺爺討論過是否合適。下午,化學。媽媽是化學老師,我自己則更喜歡物理。懂的都做了,做的基本都對了。
第二天上午,數學。前半段順利,後半程速度有點慢;想了想,20分的附加題放棄吧,可交卷後又有點後悔。下午第一場,政治,第二場,生物(30分),感覺發揮都比較正常。
第三天上午,物理。只此一門,我有“小城做題家”的興趣,曾經做了不少模擬題,答題飛快,提前交卷。下午,英語(50分),我父親是德語老師,但我自己背英語單詞功夫沒有到家,考試時記得拼錯了2個常用詞,有點慚愧。
7月9日下午考完,回家在木盆裏洗澡,居然睡着了。
過了幾天,在班主任吳老師的指揮下估分、填志願。因為喜歡語文和物理,根據各位長輩的意見,特別是叔公和姑夫兩位土建專家的建議,報了同濟大學建築系作為第一志願。八月中旬,分數公佈,比自己預估的高了2分,接着如願拿到錄取通知書。
40多年過去了,我一直在同濟大學建築系讀書和教書。前年,感謝家鄉常州的熱情邀請,我有機會在琢初橋西北側青果巷,設計了一座客棧,眼看就要竣工了。每次去工地的時候,我就想起當年的琢初橋,當年的高考。每次我都在心裏,向着母校省常中,向着考場一中,送上自己的感謝和祝福。(陣 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