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熊宗榮
那是個多雲的陰天,我們從比利時的首都布魯塞爾出發,一路向南,車輪滾滾,行程400多公里,於下午3點到達我們歐洲之行的最後一站——世界花都巴黎。
巴黎位於法國北部平原,坐落在風光明媚的塞納河兩岸。市區面積105平方公里,人口230萬,這是指環線以內的小巴黎。
法國巴黎蒙馬特高地
巴黎,不僅是法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整個歐洲的國際大都市。它是世界時裝的中心,更是西方世界文化藝術之都。這裏出了諸如莫里哀、司湯達、巴爾扎克、大仲馬、雨果等無數歷史文壇巨匠。這裏是馳譽全球,素有“夢幻工業”的法國香水的產地。這裏還是古代建築藝術的露天陳列館,盧浮宮、凡爾賽宮、凱旋門、埃菲爾鐵塔、巴黎聖母院等著名建築如同拿破崙的名字一樣,世人皆知。巴黎,這座具有無窮誘惑力的國際大都市和西方著名的花花世界,曾經引發了無數人的嚮往、憧憬、夢幻和迷戀。
我們首先進入的是巴黎的東北區,這裏居住着許多非洲人和阿拉伯人。東北區的街道很破舊,路面很窄,車輛擁擠,環境很髒,秩序也很亂。加上導遊一再叮囑我們要注意自己的包,千萬不要到地攤上買東西,弄得我們很緊張。巴黎,在我的第一眼中沒有留下好印象。
法國巴黎蒙馬特高地上的聖心大教堂
我們參觀的第一個景點是聖心大教堂。聖心教堂位於巴黎市北部的蒙馬特高地上。這座位居巴黎最高地的雄偉建築與埃菲爾鐵塔、凱旋門等同為巴黎的象徵。
早在17世紀,瑪格麗特・瑪麗修女被大主教選中,要求修一座教堂,以頌揚其聖潔之心。兩個世紀之後,基督教徒亞歷山大——菲利克斯・勒尚迪和他的內兄于貝爾——羅歐・德・弗婁裏決心建一座教堂,以滿足基督的心願。這個建議得到了巴黎大主教和許多信徒的響應,還得到國民議會的通過。聖心教堂於1875年6月18日奠基,共和國總統麥克・馬洪元帥出席了典禮。大教堂歷經14年才竣工,花費4000多萬法郎,全部由信徒們認捐。
聖心大教堂高高地聳立在蒙馬特高地上,從山腳到教堂要登無數級台階。教堂長85米,寬35米,高83.33米,全部採用潔白的石頭砌成。教堂前面一層是3座高大的圓拱門。圓拱門上面的二層兩端,是用青銅鑄造的聖女貞德和聖路易國王的騎馬塑像。在三層中心的三角楣門洞裏,有一尊聖母塑像。大教堂中部頂上,是一座巨大的羅馬拜占庭式潔白圓形建築。所以,聖心教堂又有巴黎“小白宮”之稱。
教堂後面有一座84米高的方形鐘樓,裏面有一口世界最大的“薩夫瓦亞德”鍾,重達19噸。這裏人如潮湧,但許多人來此並不是為了朝聖,而是為了參觀這座巴黎的標誌建築,並站在這裏放眼眺望巴黎全城的優美景色。
法國巴黎的凱旋門
從蒙馬特高地下來後,我們乘車來到了香榭麗舍大道。最初,我是從司湯達的《紅與黑》這部不朽著作中知道這條大道的。現在,我置身其境,恍然間頗有一種故地重遊的感覺。這條寬100米的大道是巴黎市中心的一條主幹道,它似一條軸線橫貫東西。香榭麗舍大道從盧浮宮門前的卡盧塞爾凱旋門(舊凱旋門)開始,經過杜勒裏公園、協和廣場、大宮小宮、星辰廣場凱旋門,直到拉戴芳斯(新凱旋門)新區,全長1800米。
17世紀中葉,這裏是一片沼澤和森林。1667年,宮廷庭院設計師安德烈・勒諾特雨開始負責這條林蔭大道的建設。1694年,根據路易十四的敕令,這條道路被命名為香榭麗舍大道。三個世紀後,經過許多大型工程改造,這條大道終於形成了現在的雄偉氣派。如今,這條著名大道的兩側雲集了銀行、保險公司、航空公司、電影院、餐館、高級商店、咖啡館等628棟大樓。它和紐約的曼哈頓一樣,街道上寸土寸金,以每天每平方米來計算出租率和盈利率。
香榭麗舍大道不僅是國家歡慶勝利的大道,遊人觀光散步的場所,外國元首進行國事訪問的必經之路,而且,還是反映巴黎城市文明和崇高聲譽的形象和窗口。倘若你於夜晚在這條大道上漫步,看到那鱗次櫛比的建築羣,火樹銀花的林蔭帶,五光十色的霓虹燈,你一定會沉醉在這個光怪陸離的夢幻世界。
法國巴黎的協和廣場
位於香榭麗舍大道北側的協和廣場,是1754年至1763年按照建築師雅克昂日・加布列爾的設計建造的。廣場面積84000平方米,是巴黎第一大廣場。廣場原名“路易十五廣場”,廣場中央原有國王路易十五的騎馬像。法國大革命期間,路易十五的像被拆除,廣場改名為“大革命廣場”。1793年1月21日,廣場上樹起了處決路易十六及其王后羅朗夫人的斷頭台。其後兩年,共有119名囚犯在這裏被處決。後來,廣場又多次易名,直到1795年才重新命名為“協和廣場”。
廣場中央聳立着1831年埃及總督穆哈默德・阿里贈送給路易——菲力浦國王的一塊來自盧克索神殿的方尖碑。碑高23米,碑上刻滿了稱頌拉姆西斯二世法老光輝業績的象形文字。廣場周圍有8座象徵法國主要城市的雕塑。埃及方尖碑兩側有建於1836年至1946年的兩座大型噴泉,它是根據梵蒂岡聖彼得廣場上的噴泉為藍本建造的。
法國巴黎的巴黎聖母院
穿過協和廣場,我們來到了久久嚮往的巴黎聖母院。巴黎聖母院坐落在巴黎市中心塞納河中的西岱島上。這座小島有8座橋與兩岸相連,還有一座橋與旁邊的聖路易島相連。巴黎聖母院於1163年由大主教莫里斯・德蘇利主持興建,持續182年,到1345年才全部建成。這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是法國建築史上的傑作。它的出名不僅是它的古老和雄偉,更因為雨果的同名小説使這座天主教堂名聲大振。
巴黎聖母院前面是一片寬闊的廣場,69米高的前主塔樓高高地聳立在廣場的中央。聖母院正面主塔樓由4個層次構成:最下面一層是三座金碧輝煌的桃形大門洞,左為聖母門,描繪貞女瑪麗亞的故事;右為聖安娜門,有聖母獻嬰圖;中為最後的審判門,刻有基督的形象。第二層是一排猶太和以色列28位國王的雕像。第三層是一個直徑為9.6米花格窗,左右各一個門洞,左邊立着亞當,右邊立着夏娃。第四層是一排欄杆,兩側是塔樓。
與巴黎人合影
走進教堂內部,只見氣勢雄偉,莊嚴肅穆。教堂長130米,寬50米,高35米,能容納9000名信徒。教堂內的牆壁和大圓玻璃窗上,有許多13世紀製作的富麗堂皇的彩繪畫。那些油畫歷時數百年,仍然色彩鮮豔,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在唱詩堂入口處,有著名的“巴黎聖母”像。高大的祭壇上是《聖母悲切》像。
從大教堂裏走出來,我內心有一種如願以償的感覺。許多年前,我看了雨果的那部描述巴黎聖母院的不朽著作。後來,我又看了根據同名改編的電影。那時,我就對這棟古老而莊嚴的建築感到無限的嚮往。現在,我身臨其境,更加感到這座建築的古老和雄奇。它是一部古典藝術的結晶,融合和凝聚了西方建築藝術和人類文明的精華;它是一座淨化人類靈魂的聖殿,使人一走進去,便能感到經受了一次淨化心靈的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