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傳統民居“花樣翻新” 民眾“安居”樂享旅遊經濟

中新社烏魯木齊9月4日電 題:新疆傳統民居“花樣翻新” 民眾“安居”樂享旅遊經濟

作者 苟繼鵬 趙佳朦

“我家在伊寧市喀贊其民俗旅遊區。2007年開始,政府對這裏進行了持續保護性改造和旅遊開發建設,使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庫都孜·吐爾孫麥麥提如是説。

近日在出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住房保障專場新聞發佈會時提及以前的居住環境,庫都孜·吐爾孫麥麥提特意通過一段視頻和現在進行對比,並介紹説:“我家的房子20多年了,之前部分地方的牆皮已經脱落,裏面的裝修也略顯陳舊,剛好趕上國家對街區改造的好政策。”

中新社記者在現場播放的視頻中看到,如今的喀贊其民俗旅遊區色彩豔麗,當地居民住宅的院牆多以藍色為主;庭院裏,大多種植着花草、蔬菜,搭着葡萄架;房間內鋪有民族特色的碎花地毯。

庫都孜·吐爾孫麥麥提説:“政府在保護改造過程中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街區的原貌和特徵,吸引大量遊客前來觀光體驗。”經過改造升級,2014年該景區成為國家4A級景區,約有2萬多個家庭生活在這裏。

在喀贊其民俗旅遊區長大的庫都孜·吐爾孫麥麥提,如今是景區的講解員。發佈會當天,她身着淡藍色艾德萊斯綢長裙,頭戴維吾爾族小花帽,現場跳了一支舞蹈,併發出邀請,希望更多人到自己的家鄉旅遊。伴隨着歡快的音樂,她曼妙的舞姿贏得在場記者們的掌聲。

在新疆,像喀贊其民俗旅遊區這樣的特色建築街區還有很多。近年來,當地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進行“花樣翻新”。和田市的團城也是由當地傳統民居改造而來。發佈會上,家住團城景區的迪麗努爾·麥提庫爾班也展示了自己家鄉的新貌。

“我家的房子修建於上世紀90年代,房屋是夯土、磚木結構,經常停水、停電,沒有通天然氣,沒有下水。以前吃的井水,燒的是柴火。遇到下雨天,外面下大雨,房子裏下小雨,地上到處都是水坑。”迪麗努爾·麥提庫爾班説。

2016年7月,當地政府開始對團城進行改造,按照“一街一規劃、一户一設計”的理念,使每條街每户人家都有自己的特點,在建築佈局上延續了原有的建築外形和街巷模式,並增加了很多設施。改造後的團城同樣成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當地民眾也吃上了“旅遊飯”。

“改造後,我們住上了現代化的小樓。一樓三間門面,兩間對外出租,每年收入3萬元人民幣,另外一間我們自己家開了首飾店。二樓、三樓供家人居住。”迪麗努爾·麥提庫爾班説,鄰居們的生活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紛紛在家門口開商店、飯館、民宿等。

此次發佈會還邀請了新疆“獨庫公路第一村”村委會主任、可可托海鎮民宿老闆等,介紹新疆農村富民安居房等情況。新疆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副廳長周江説:“近年來,新疆堅持將農村安居工程和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作為重要的民生工程,各地農村安居房經受住了5年來20餘次5級以上地震、雪災、洪水等自然災害考驗,新建農村安居房完好無損,被民眾親切地稱為‘安全房’‘保命房’。”(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78 字。

轉載請註明: 新疆傳統民居“花樣翻新” 民眾“安居”樂享旅遊經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