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我小時候,的確有相當一部分的南陽人過着水上謀生的日子,其中就有捕魚這個家喻户曉的行當。南陽古鎮面朝廣闊的南陽湖,依偎着古老的大運河,水資源十分的豐富,這也給捕魚人提供了絕佳的舞台。
從我記事起,大人們就常唸叨着一個“漁民村”的村名,後來得知,其實它是南陽鎮順河村的俗稱,主要因為過去的順河村多以漁民為主。此外,當時的北一村也是鎮上頗為有名的漁村。捕魚人多以船為家,有的常年生活在船上,只有要買些日用品時才會靠岸下船。然而,多數的捕魚人都過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白天捕魚,晚上回家。於我而言,捕魚不僅是一種生活,而且也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樂趣。
我家背靠運河岸,兒時的清晨時分常常能見到撒網的捕魚人。當剛出生的太陽還在以河為鏡時,一隻小木船便慢悠悠地划水而來,船頭站一個人撒網,船尾坐一個人棹船,二者通常都是兩口子,相當的和諧默契。撒網人很有講究,先要把網頭捋順了,要將網口弄準了,要上上下下得捯飭一遍,確定一切周全之後便扭動腰身朝河裏一甩,瞬時間小船會晃悠得非常厲害,叫站在岸頭的人都為之捏把汗,不過捕魚人的水性好着哩!撒網人一撒一收,船艙裏的魚也漸漸隨之多起來,一天的美好生活就這樣開張了。
日暮時分,運河岸邊偶爾會有放鷹的,這在南陽湖裏比較多見。在漁夫的麾下,魚鷹就是最好的水兵。而在我看來,魚鷹更像是船舷上的箭,但凡漁夫一聲令下,就能看到“百箭齊發”的壯觀場面,要知道,這些箭都是有的放矢的,它們不達目的決不罷休。一轉眼的功夫,河面上的捷報頻傳,一個個魚鷹依次出水,嘴裏都叼着邀功請賞的戰利品,只見到漁夫在船上時而悠然自得地抽煙哼唱,時而樂得合不攏嘴,我想這便是南陽古鎮上最原汁原味的漁舟唱晚吧。
在南陽湖邊,我也見過“下籃”的漁民。此籃非彼籃,漁民手中的籃呈水桶狀,它以竹條為骨架,漁網圍在竹條上,能夠伸縮,縮起來就成了一個圈。下籃人通常在前一天傍晚到湖裏選“點”,這可是全憑漁家人日積月累的經驗,然後把“籃”下到水中,做上記號,記號不易太明顯暴露,否則就會被別人順手牽羊。等到第二天早上,下籃人就會划着小船去看逮魚的情況,南陽人都俗稱為“拾籃”,拾籃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但不得不説在此之前確實要費上一番功夫。
南陽人的捕魚方法還有很多,像是下箔、叉魚等等,最不受人待見的就是曾經囂張一時的電魚,是一種“吃祖宗飯,斷子孫路”的方式,不過很快都被依法取締了。後來,突如其來的水污染曾一度讓南陽人無魚可捕,不少漁民被迫改行,外出打工。當水上的漁船少了,漁家的味道就淡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道理便顯現了出來。
如今,南陽古鎮的水又變清了,水上的船兒也變多了,船上的賓朋都從四面八方趕來,他們帶來了一雙雙巧遇南陽水鄉的明眸,也帶來了一顆顆捕捉古鎮風情的紅心。
作者簡介:馬加強,濟寧微山縣人,濟寧市作家協會會員、微山縣作家協會理事、任城區作家協會理事、濟寧市散文學會會員,走上寫作發表的快樂之路已經有十多年了。曾先後幾次參加市運會和省運會,現定居在微山縣城,工作於微山縣公安局。擅長於散文、詩歌的創作,陸續有作品在“詩潮”、“西北文藝”、“現代詩美學”、“今日微山”、“濟寧日報”、“濟寧晚報”、“微山湖文學”等報紙刊物上發表,並有多篇作品在中國殘疾人雜誌及各個省市的殘疾人文學雜誌上刊登。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