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北大哲學教授楊立華論人生,太給力了,趕緊讀

由 夏侯依絲 發佈於 休閒

楊立華,1971年3月出生於黑龍江省七台河市,1998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獲哲學博士學位。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

楊立華1988年考入浙江大學能源系攻讀熱能工程專業。1992年考取北京大學哲學系碩士,進入中國哲學教研室學習。1995年考取湯一介先生的博士。1998年獲得博士學位及北京大學留校資格。主要研究方向為宋明哲學以及魏晉哲學等。出版專著《一本與生生》 、《中國哲學十五講》 、《宋明理學十五講》、《氣本神化:張載哲學述論》、《匿名的拼接》,譯著《宋代思想史論》、《章學誠的生平與思想》等。

北大哲學教授楊立華論人生,太給力了,趕緊讀。以下是他總結的人生哲理思想,一起來品讀踐行。

1

人生最缺乏的是確定性,在充滿的變化和不測的世界,用自己善良的意志去構築一個有確定性的世界。這是我們應該去努力的,也是孔子的目標,實際上人生的目標不必要那麼高遠,由樸樸實實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這樣樸素温暖,力所能及的目標一點點擴展開去,由近及遠,由小到大,只要能讓今日之世界比昨日好一些,就是有意義的,就是幸福。

2

儒家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其實這背後有一個前提含義,那就是當你不願意被別人束縛時,同時請不要去束縛別人。如果你希望別人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對待你,你首先要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別人。

3

勞動不僅可以創造財富,獲得生命的部分幸福,更可以賦予物質以結構,正是人類勞動的這種特點,人類才創造出那麼多奇蹟。人的勞動可以把自身的內在結構通過物質改變到符合人類目的和方向上去,所謂改造世界,就是把人的這種內在精神結構施加在物質上。

4

發揚自我主體性,懂得實現自我價值,時刻堅守做人底線,如果我們想成為一個更好的人,這些都必須要做到,而且儘可能地要把人的自主性多多擴散出去。

5

一個人幸福與否,與他的生活狀態尤其是跟他所追求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關。對物質外界依賴的程度越深,他得到的幸福就會越少。

6

人無法決定自己的出身,自己的家庭和社會關係,但人可以決定自己對生命的態度。我們不能把追逐私利作為人生的唯一目標,如果這樣,我們的生命力不僅會空洞,而且隨着時間的推移,生命會不斷萎縮退化。那些向下的事物會不斷侵蝕你,腐蝕你的靈魂。

7

傳統文化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背後説的其實是創造,是生命不停地勞作與完善。自強不息就是生生不已,二者都是極好的精神狀態,充滿了生命的樂趣和激情,是心靈的最高主動性的意志實現。

8

除了勞動,思考也是一種幸福。人通過不斷思考賦予人生以意義。人為何要思考呢?因為人的精神存在,唯有通過思考才可以安頓自己的精神。

9

中國文化是儒道互補的文化。儒家強調入世作為,主張生生不已,創造不息,因為儒家看到了世界的變化,而不是佛家所説的無常。這種變化是積極的,而不是消極的。是促使人去發揚創造的,而不是讓人意志消沉,悲觀厭世的。從這個意義講,儒家要比佛家對社會的貢獻大很多。但是人性有惡和黑暗的一面,所以必須要有道家做補充,不然就會出問題。

10

道家強調效法自然,效法天地萬物,而儒家主張仁。所謂仁,是一種內在的德性,一種生命的良善動力。在儒家看來,一個生靈的德性能力越高,其內在的仁就越多。仁是飽滿生命力的具體象徵。有了仁,社會和人才會開始往良好秩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