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文化的長河中,形成了各種各樣的風俗習慣。例如一些禁忌,雖然現在還無法用科學來解釋,也受到不少人的質疑。但在當時的歷史文化背景下,這些傳統禁忌,大多是古人的生活經驗慢慢發展成的民間文化。在人們崇尚科學的時代,仍有一部分沿用至今,説明其也有一定道理。\\\"人們處於對某種神秘力量的畏懼、基於某些經驗、觀念和情感而形成的行為指向和行為方式上的自我限制\\\"。這是對禁忌一詞的現代解釋,這些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所體現。而今天主要講的就是\\\"三不借\\\",古人説,\\\"東西三不借,借了家準敗\\\"。那是哪三樣東西呢01第一:香火\\\"潔身沐體黎明起,虔意誠心冒雨行。跪拜焚香佛保佑,點燈添盞亮長明。\\\"可見古人對香火重視。
人們燒香禮佛,表達對佛祖的敬畏與感激,同時也洗淨內心,脱離世俗的困擾。佛教宣揚香與圓滿的智慧相同,是德性和品格的象徵,只有修成正果的賢聖之輩才能散發芳香之氣。不僅如此,佛家常常教導子弟,香能溝通凡聖,是最佳的貢品。因此,上好的香格外芬芳,能使人達到空靈的境地,在潛移默化中洗去邪惡與污濁,幫助人向真與善的方向發展。
如此之行,自然福慧具足,心想事成。同時還流傳着另一種説法,古時後輩每遇家族重大事宜都要燃香祭祖。但受封建倫理的約束,女子身份地位卑微,不能進宗祠,只有男丁才可以進,就這樣慢慢流傳下來,香火就有了宗族延續和子嗣繼承的藴意。
民間大多有續家譜一説,從家譜中能清楚地看到香火的繁盛和衰敗。延續香火是傳統社會中重男輕女思想下的理想產物,因此,古人非常忌諱香火出借,認為這對家族的興盛十分不利。02第二:藥罐中藥是中華文化的典型代表,而其中的講究也非常多。中藥煎服的藥罐應準備砂鍋或陶罐,與鐵鍋和銅鍋相比,導熱更穩定,利於煎煮的同時可以防止藥物蒸發過快。
為了更好地發揮藥性,需要將中藥在水中浸泡再進行煎煮。煎煮時也要十分注意水量、火候、時長,這些都是影響藥效的至關重要的因素。所以,不要小看一碗湯藥,除了精心的熬製以外更包含了家人對病者痊癒的殷切盼望。但不可忽視的是中藥的配伍講究君、臣、佐、使、相生相剋。不同的藥物相混合有時可以達到更佳的效果,但有時也會產生毒性。
例如中藥中的\\\"十八反\\\"和\\\"十九畏\\\"。但古時的醫療衞生條件不及現在,在清洗藥罐時,往往不能完全把殘渣洗淨,同時藥罐本身因為長時間的使用,也會吸收一些藥物成分。倘如把藥罐借給他人,用同一個藥罐進行熬煮,可能對另一家的患者產生不利,而且歸還後,又無法自用,於人於己都是不是一件好事。另一方面,古人喜愛將自己想法賦予在某些特定的事物。只有家中有重病者,需要長久服藥,才會準備藥罐。
因此藥罐就成了疾病的代名詞。雖然借出藥罐意味着把疾病借出,是件好事,但對於借入者來説,就象徵着把疾病帶到家裏來,自然受會到家人的反對。因此,雖然在物質極其匱乏的條件下,鄰里街坊互相借東西來用,但對於一些特殊的東西,大家都還十分避諱。03第三:房子安居樂業,自古歷來就是中國人民心中最理想的生活狀態。而安居不僅是樂業的基本,更是一個人或一個家庭生活的最基本條件。
房子具有物質屬性的同時也包含着情感因素。在中國,房屋不僅是遮風擋雨的庇護之地,更是心靈的牽掛與寄託。對此,歷代文人騷客都表達了自己內心的情懷。例如,《漢書·元帝紀》中記載:安土重遷,黎明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願也。\\\"表達了百姓對於房子的依賴,以致故土難離,這是天性。還有蘇軾《喜雨亭記》中記載\\\"為亭於堂之北,而鑿池其南,引流種木,以為休息之所。\\\"其中描述了蘇軾對於棲身之地的美好願望。
以及劉禹錫的《陋室銘》當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借房子來表達自己高尚的情操。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但都可以看出,房子作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老百姓心中所牽掛的大事。另一方面,房子不僅在當代是個人和家庭的重要財產,在古代也同樣如此。雖然國家出台了一系列\\\"房住不炒\\\"的政策來控制房價,但房價長時間居高不下,更讓年輕一代買不起房的狀況愈演愈烈。而在古代,也存在着同樣的問題。
在繁榮昌盛的唐朝時期,不僅詩聖杜甫買不起房,一生四出遊走,連仕途較為安穩的白居易也租了十八年的房子。到了宋朝時期,房價更貴了,\\\"百官都無居住,雖宰執亦是賃屋\\\"的現象使得平民對房價更是望而卻步,難怪蘇軾、蘇轍也和父親蘇洵一樣,也買不起房。到了快近代時期的清朝,拿大家都比較熟悉的曾國藩來説,被授予翰林院檢討的官職後,每年大約要付15萬元的房租,根本買不起房,直到12年以後,才在北京有了自己的家業。
由此也可以看出,房子在古代十分寶貴也十分難得,或許這也是大多數人在取得仕途上的成就以後選擇衣錦還鄉,置辦家業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作為平民百姓又怎會輕易把房子借給他人?畢竟沒有人會喜歡居無定所的日子。04生活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人們所處的環境不同,對周遭事物的觀念和看法自然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