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長城,世界八大建築奇蹟之一,是中國古人用來防禦北方遊牧民族入侵中原的戰略屏障。
長城延綿萬里,但終有盡頭,萬里長城的盡頭在哪裏呢?古代遊牧民族為什麼不從兩端繞過長城進攻中原呢?這樣長城不就失去作用了嗎?
長城延綿萬里,關於他的起點和盡頭,我們小學課本上講過,每個人小時候也都背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長城像一條龍,盤踞在崇山峻嶺。
古代中原人長期受遊牧民族襲擾,不得安寧,總結戰爭經驗教訓,於是便在地勢險要的崇山峻嶺上修建了萬里長城,用來防禦北方遊牧民族入侵,它是古人建築智慧的結晶。
長城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修築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古代軍事防禦系統,從東邊的山海關,到西邊的嘉峪關,長城延續不斷修築兩千多年,綿延長度六千七百多公里,由結構複雜的堡壘和牆體構成,平均高度六七米,跨越十五個省市自治區,主要修築於險峻的山體於溝壑之間,翻山越嶺,蜿蜒曲折,蔚為壯觀。
長城所建造之處,地勢非常險要,觀看之人,無不肅然起敬,佩服古人偉大的創舉。
長城在戰術上可以直接抵禦草原遊牧民族騎兵的正面衝鋒,戰略上長城各處關卡可以駐紮軍民,利用烽火台傳遞信息,有效連接沿線軍民,形成中原王朝一道抵禦外患,堅實的屏障,有效阻擊了草原遊牧部落對中原大地的襲擾。
既然有長城這道強大的軍事屏障阻礙遊牧民族南下作戰,那為什麼遊牧部落不繞過長城兩端去進攻中原呢?
其實答案就是“繞過長城難度太大,軍事上無法實現”。草原遊牧部落通往中原比較好走的道路都被長城阻斷,而東邊的山海關,依山臨海,地勢險要,城牆堅固,駐紮大量官兵,易守難攻。
山海關直接與大海相連,草原上的遊牧民族是馬背上的民族,擅長騎在馬背上衝鋒陷陣,殺伐征戰,不善水戰,茫茫大海無疑讓遊牧民族的騎兵們頭疼不已,他們根本沒有能力渡過大海進攻中原,所以繞過長城東端的大海,絕無可能。
長城東端繞不過,長城的西端沒有大海,陸戰是遊牧民族習慣的環境,他們怎麼不繞過西邊的嘉峪關呢?西邊的嘉峪關,號稱天下第一雄關,絕非浪得虛名。嘉峪關修築在陡峭的山間隘口,規模宏大,險峻天成。
由內城,外城,壕溝組成的三層防禦體系,構築了壁壘森嚴的城防系統,牢不可破,兩邊的城牆直接延伸到戈壁大漠。
遊牧民族習慣逐水草而居,打仗也是,他們從來沒有攜帶糧草出征的習慣,都是靠着騎兵的機動性採取速戰速決,用獲勝的物品實現軍隊的後勤補給。
而西邊嘉峪關外是千里茫茫戈壁灘,大沙漠嚴酷的自然氣候,不利於遊牧民族的騎兵行軍,而且重要的是沒後勤補給,即使遊牧部落的軍隊繞過大漠,也會損失慘重,成為強弩之末,毫無戰鬥力,所以遊牧民族的騎兵歷來不會選擇繞道嘉峪關去進攻中原,選擇繞道長城西端,只有死路一條。
從東邊的山海關,到西邊的嘉峪關,縱觀整條萬里長城,由衷的感嘆古人的智慧,長城軍事防禦體系的構築,令人敬佩的五體投地。
東西兩處關隘的選擇,利用最佳的地理位置,險峻的山體形成天然屏障,關隘周圍的自然環境又極其惡劣,這些因素都導致遊牧民族的軍隊無法繞過長城兩端,最大限度發揮了長城的作用,讓中原大地能夠少受遊牧民族的襲擾。
猶如一條巨龍盤踞在北方大地上的長城,歷經幾千年歲月風霜,向我們無聲地訴説着古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