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明媚,新柳青青,天氣和暖,正是一年中最愜意的時節。雖説春光無處不在,但約上三五好友,出遊踏青,也是不錯的休閒方式。
中國的踏青傳統由來已久,對古人來説,踏青是他們春季重要的娛樂活動之一。趁着大好春光,我們來聊聊古人春遊那些事兒,説不定,還能對我們的尋春旅行有所幫助。
從上巳到清明,春遊也有固定節日
説到古人春遊,最為當代人熟知的可能是東晉王羲之寫下《蘭亭集序》的那一次:“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洋洋灑灑三百多字,讓後人得以一窺那天的山水之美與歡宴之情。不過,有的讀者可能要問了,“修禊事也”是啥意思?
明 文徵明《蘭亭修禊圖》
其實,“修禊”(禊,指清潔身體)也叫“祓禊”(祓,指祓除病氣),是古人在農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也被稱為上巳節)進行的祭祀活動,主要內容是在水邊舉行祭禮,洗濯宿垢,祛災祈福。
上巳節與遠古蘭湯辟邪的巫術活動有關,在先秦時就已經出現。《論語》雲:“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大約寫的就是當時的情形。
當代 李學明《惠風歸詠圖》
這天,青年男女們聚在一起,還為擇偶相配提供了絕佳的時機。《詩經》中的《鄭風·溱洧》篇就描寫過鄭國的青年男女,在三月身佩蘭草,出遊沐浴,玩笑嬉戲的場景——“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蕑兮……”清新且浪漫。
兩漢時,祓禊甚至成為國家大典。《後漢書》記有:“是月上巳,官民皆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為大潔。”才女蔡文姬的父親蔡邕也在《祓禊文》中寫道:“洋洋暮春,厥日除巳。”
到了魏晉時期,由於人們崇尚自然,有着縱情山水的風尚,上巳節的祭祀元素逐漸消失,演變成了文人雅士迎春賞遊、臨水宴飲的節日,還增加了曲水流觴等內容。上巳節也被固定在三月初三這天。
唐朝時,上巳節更為盛大,不僅是全民參與的重要節日之一,還被設為法定假日。無論官民皆到野外郊遊踏青,好不熱鬧。唐代詩人杜甫的《麗人行》描寫過上巳節的盛況:“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陳子昂《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中也有:“暮春嘉月,上巳芳辰。羣公禊飲,於洛之濱。奕奕車騎,粲粲都人。”均表現出春遊是當時民眾參與度極高的娛樂活動。
唐 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
唐代科舉放榜日恰好在上巳節之前,皇帝還會邀請新科進士參加“曲江宴”。與宴者賞花品酒、吟誦詩作,將上巳節的歡樂氣氛推至高潮。
由於上巳節、寒食節與清明節時間相近,而且都有出遊活動,後來三個節日漸漸融合。唐代詩人王維有詩云“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不僅説明了少年踏春遊玩的熱情,也點出了這種趨勢。宋朝之後,上巳節沒落,清明節成為以祭祖掃墓為主、春遊踏青為輔的節日,流傳至今。
春光大好,古人縱情美景,吟詩作賦,歌詠而歸,何等愜意雅緻。而我們當代人,被快節奏生活束縛,即使有閒也懶得出門,踏青反倒成了稀罕事,豈不怪哉?
五代 趙巖《八達遊春圖》
鬥花草、盪鞦韆……古人踏青花樣多
春遊的最重要的活動一定是觀花賞景、登山遠足、陶冶情操,但也少不了更具趣味性的休閒遊戲。當代人春遊,往往會集合打牌、玩桌遊、放風箏、燒烤野餐等多種活動,古人的踏青花樣也不比我們少。
民以食為天,古人春遊自然會帶上些吃食。五代王仁裕在《開元天寶遺事》記有唐朝仕女春遊野餐的趣事:“士女逢春即聯袂郊遊踏青,路上遇到好花,就在花前鋪席藉草,圍坐一圈,並插杆結索,解下身上的紅裙遞相垂掛,權當作野宴的帷幄。”她們解衣作帳,就地野宴,十分自由放鬆。
不過古人出行,總歸不如當代露營來得方便。有錢人家,能駕車或者帶着隨從甚至廚師隨行出遊。明代畫家仇英的《春遊晚歸圖》,就畫了主人騎馬緩行,侍從挑擔跟隨的場景。
明 仇英《春遊晚歸圖》
但普通人出遊,就得自己解決吃喝的難題了。宋人為此製作了便於攜帶各種物品的竹編揹包——“遊山器”,輕便、結實還耐裝。北宋宰相富弼曾贈送文人文彥博一副,得到了一首感謝詩:“上公遺我遊嵩具,匜盥杯盂色色全。”詩末又自注雲:“器悉以竹編而髹其中,輕堅精巧絕倫。”聽上去,感覺不比現在的旅行揹包差多少。
吃飽喝足,玩也要盡興。放風箏、鬥花草、蹴鞠、盪鞦韆……都是古人春遊的必備項目。
暮春時節,天朗氣清,正是放風箏的好時節,民間也有“清明放斷鷂”的諺語。鷂,就是風箏。古人會將不好的災禍疾病寫在風箏上,待風箏放飛昇高後再將線剪斷,以求“斷鳶去晦”。
清 金廷標《兒童鬥草圖軸》
鬥花很好理解,就是比誰的奇花更多。《開元天寶遺事》中寫道:“長安士女於春時鬥花,戴插以奇花,多者為勝。”鬥草則複雜一些,分為“文鬥”和“武鬥”。“文鬥”前,古人會先採來眾多花草,然後聚在一起以對仗的方式“報花名”,文采最佳者取勝。“武鬥”則比草的韌性,比賽雙方先各自選擇有韌性的草,將其互相交叉,用力拉扯,不斷者勝。歐陽修的《漁家傲·三月芳菲看欲暮》中有“寶馬繡軒南陌路。竹歌舉。踏青鬥草人無數”的詞句,只是不知他玩的是哪種玩法。
蹴鞠、盪鞦韆也是特別受古人喜歡的春遊遊戲。杜甫的《清明》詩中有“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鞦韆風俗同”的句子,可見蹴鞠和鞦韆在唐朝已成為清明節的代表性運動。明清時期,朝廷甚至直接把“清明節”定為“鞦韆節”,讓宮人、嬪妃相邀嬉戲,享受大好春光。衣帶飄飄,配上杏花飛舞,實在是不可多得的美景。
清 陳枚《月曼清遊圖》之“二月楊柳蕩千”
古人春遊樂趣足,由此產生了不少春遊愛好者,白居易就是一位。有《春遊》詩為證:“假使得七十,只有五度春。逢春不遊樂,但恐是痴人。”詩人在65歲高齡之時,仍惦記着春遊踏青,我們又怎麼能辜負這大好春光呢?
正觀新聞記者 張曉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