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都知道司馬光砸缸,那他救出來的小孩是誰?難怪老師從不提他名字

由 敖學農 發佈於 休閒

“夫聽者,事之候也;計者,事之機也;聽過計失而能久安者鮮矣!故知者,決之斷也;疑者,事之害也。”

這句話是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裏面的寫的一句,實際上就是要告訴我們,做事切勿優柔寡斷,錯失良機。

一説起司馬光這個人,那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非常有名的人物。尤其是自從課本上學習過之後,對於我們來説,“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可謂是家喻户曉了。


從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中,我們能看出,司馬光小小年紀,便已經做到了做事毫不“優柔寡斷”,如此,才能及時救下人命。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不僅被寫入了史書,成為司馬光一生的“榮耀”,還被寫入了小學語文教材。也正是因為如此,“司馬光砸缸”的事蹟才被人所熟知,才被人們津津樂道。

此後,司馬光砸缸的真實性還引發了人們的討論。當然,從史書的記載中,我們可以得知,司馬光並沒有砸缸,他砸的其實是“甕”。然而,不論是砸缸還是砸甕,這種事情在史書中確有記載。

事情真實性經過確定之後,人們又把目光放在了另外一點:那便是,司馬光砸缸救出的那個小孩到底是誰?老師為什麼不提這個小孩的名字呢?

事實上,小學語文課本上關於“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中,並沒有提到被救出的小孩是誰。因此,我們需要從史料中去探尋一二。


一、司馬光砸缸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最開始記載於釋惠洪的《冷齋夜話》。《冷齋夜話》中有這麼一段短篇描寫:“司馬温公童稚時,與羣兒戲於庭。庭有大甕,一兒登之,偶墮甕水中。羣兒皆棄去,公則以石擊甕,水因穴而迸,兒得不死。蓋其活人手段已見於齠齔中,至今京洛間多為小兒擊甕圖。”

這其中説的就是司馬光在小的時候跟一幫孩子在庭院玩耍,然後一個小孩不小心掉進了庭院中的一個大甕中。這種事情發生之後把其他小朋友都嚇得慌忙逃走,唯獨司馬光不慌不忙用石頭將甕砸破,水流出來之後,甕裏的小孩得救了。

此後,據此事而作的小兒擊甕圖便名傳京洛之地。

後來,元朝丞相脱脱官修《宋史》,便將這則故事收錄了進去。《宋史·列傳95》記載:“司馬光,字君實,陝州夏縣人也……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羣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由此可見,在正史當中,司馬光砸缸的故事跟釋惠洪所記載的並無不同。


那麼按理説,司馬光砸缸這種事情,在他一生中應該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履歷”,跟他歷經四朝編纂的《資治通鑑》相比遠遠不如才對。那為什麼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卻能流傳千古?為什麼一説起司馬光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砸缸,而不是《資治通鑑》?

在這一方面,應該跟當時司馬光的年齡以及所處環境有關了。

二、名傳天下

首先一點,必須要説明的是,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發生的時候他才七歲。一個七歲的孩子能在危急時刻靈機一動想出砸缸救人的辦法,可以説是極為難得的。

這種救人方法放在成年人身上,都不能確保想得出來。因此,這種故事本身就帶有一定的轟動效應。

其次,要説明的一點就是司馬光生活的地方比較特殊。從史料中可查,司馬光出生於天禧三年(1019),當時他父親任光山知縣一職。待到司馬光長到七歲的時候,也就是天聖三年(1025),這一年,司馬光父親司馬池被提拔為留守司通判,任職的地方在洛陽。


由此可以推斷,司馬光砸缸發生的地方有可能是在光山縣或者是洛陽。而這兩地距離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開封都很近。

因此,司馬光砸缸這樣帶有轟動效應的故事便能很快在兩京之地流傳。

至於最後一點,就不得不説司馬光這個人的名人效應加成了。司馬光本就出身於名門望族,後來進士及第,一路官至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更是編纂了《資治通鑑》,死後還被追贈為太師、温國公。如此厲害的一個文學家、史學家,那麼他小時候發生的故事自然也就被廣為傳頌了。

因此,後人一提起司馬光,便繞不開“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不過很顯然,後人對於故事中,司馬光砸缸所救之人的身份很感興趣。那麼,被司馬光所救的小孩到底是誰呢?

從現有的一些資料可以查得到,據説被司馬光砸缸所救的小孩名叫上官尚光。


三、上官尚光

翻閲目前能看得到的正史資料,不論是《宋史》還是《宋書》,亦或者是其他名人傳記,都查閲不到被司馬光所救小孩的具體資料,更沒有提及上官尚光這個名字。

或許,司馬光砸缸故事發生的時候,確實有上官尚光這個名字,只不過,隨着時間的推移,至元朝脱脱、阿魯圖寫《宋史》的時候,已經查不到相關記載了。

不過,從現有的資料可以瞭解到。據説上官尚光這個名字可以從“司馬光砸缸”故事發生地光山縣的上官氏族人族譜中查得到。這位上官尚光在族譜中記載的便是他小時候曾經被司馬光救過,後來長大成人為了報司馬光救命之恩還建了一座“感恩亭”。

然而上官尚光其名是否真的是被司馬光砸缸所救之人,我們無法從正史中查到,也沒辦法查閲光山縣所謂上官族人的族譜來求證。因此,便沒有人知道司馬光砸缸所救之人的名字。如此一來,無法查證的人名,老師自然也不會提及了。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知,司馬光砸缸應該是確有其事,但因史料記載太過於簡略的緣故。被他所救的小孩是誰,這個我們無法得知,而老師也不會提及此人的名字。

結語:

從歷史層面來解析“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的話,這個故事能夠流傳千古,恐怕根司馬光本人是個“正面人物”關係頗深。

我們可以做一個橫向對比,同樣是北宋名臣,蔡京在《宋史》中是一個大大的奸臣,他是被釘在歷史恥辱柱上的奸相,是造成北宋滅亡的一個重要因素點。事實上,就是這麼一個人,在曾經為家鄉莆田做了一件功於千秋的事情,那便是建成了木蘭陵水利工程。

然而,因為蔡京這個人屬於“非正面人物”或者説是“爭議人物”,所以他身上的事蹟註定無法流傳千古。

反觀司馬光這個人,確確實實是一個歷史巨人。不論是文學方面的成就,還是史學方面的成就,司馬光無疑更受到人們愛戴和敬仰。如此一來,便是他小時候的一件小事,也能夠在民間不脛而走,廣為人知。

我們可以做一個假設,假設司馬光和蔡京同樣是一個揹負歷史罵名的人物。那麼,所謂的“司馬光砸缸”,這麼一個故事還能轟傳天下嗎?很明顯,若是司馬光真的遺臭萬年的話,我相信沒有人會關注他身上的小事,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也一定會無人問津。


因小事而見大義,由此可見,我們可以從歷史名人傳記中所記載的小故事,可以窺探當事人的品格和德行,也因此,我們可以學習到古人為人處世的人生哲理。

參考資料《宋史》、《冷齋夜話》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